细胞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97岁的学生王振义瑞金医院最有名的
TUhjnbcbe - 2025/1/23 0:29:00

「本文来源:文汇报」

今天(9月9日)上午11点,医院血液科病区的一间大办公室,一桌子的医学专家在等待一个人。只见,9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走了进来,虽然拄着拐杖,但老先生精神矍铄,开心地与病理科主任王朝夫教授说,“王医生,病人我刚看过了,情况没想象中糟糕,你今晚可以睡着觉了!”

面对棘手病例,找到了方向!这就是作为医生非常单纯的一份快乐,一屋子的专家瞬间被王振义院士逗乐。当然,这终究是一个复杂疑难病例,怎么治疗?大家都期待着王振义的“答案”。

医院血液科有名的每周四“开卷考试”,考的不是别人,正是97岁的王振义院士。王振义要求学生每周把临床上遇到的最疑难病例拿来“考”他。

赶在今年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记者旁听了这场特别的“师生对话”。

01

“比答案更重要的,是找寻答案的过程”

97岁医学院士要学生考自己,医院一点不新鲜,王振义院士的“开卷考试”太有名了,不少后学如今已是医学教授,依旧对此钦佩不已,“老先生这是敢于不断让学生用最难的病例来挑战自己呀!”

这则病例同样棘手。倪先生53岁,几乎跑了医院,无法明确诊断。“外院诊断为T淋巴瘤,但我们觉得没办法解释皮肤的病变,需要借助病理科诊断,他们看见了病理组织里的洋葱样改变,可能诊断是castleman病。”一名血液科医生这样告诉记者。

Castleman病又称巨大淋巴结病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但对这个病例来说仅是一种可能性,如何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难!医生连睡觉都会琢磨病例,这才有了王振义院士“安慰”病理科王朝夫教授那幕——“今晚可以睡好觉了”。

有意思的是,老先生并不马上“交卷”,依惯例,一名年轻学生先作病例汇报,在一页页的病例情况介绍中,王振义时而低头在小本子上记录着什么,时而让学生“停一停”,而后开始“发问”……这期间,王振义院士还直接跑去病区探望这名患者。外行眼里的轻松寒暄,内行懂,“王老师这是在查房,寻找蛛丝马迹,求证自己心中的答案。”

果不其然,王振义院士回到会议室不忘跟学生们交代,“病理诊断绝对不是光看看显微镜,一定要结合临床!医院就有一个病理医生,每次要下病理诊断前,先去病房看病人,看临床上是否符合这个诊断结果,符合了才下病理诊断。单单有病理结果,不结合临床表现,离开病人,搞不好的……”

时钟指向12点,迎来“交卷时刻”,王振义院士考虑是木村病,并与学生们分析着治疗思路,“可能之后会变成T细胞淋巴瘤,需要密切随访。”

“王老师结合文献和临床,从castleman病、血管增生伴嗜酸细胞增多症和木村病开始鉴别,从白介素6到相关信号通路分析疾病病因,抽丝剥茧、层层分析,这个时候比答案更重要的是找寻答案的过程,是一种临床思维的珍贵输出。”一名年轻医生对记者说。

02

院士自创特殊查房,全国同道“求链接”

“我暂时还能现学现卖地做些工作。”这是王振义院士对“开卷考试”的调侃。

王振义是我国著名血液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医院终身教授。在国际医学界,他最有名的成就就是与白血病的“对战”。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曾是白血病家族中最为凶险的一种,很多病人往往在抢救几小时后就死亡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对它的有效治疗手段,医生们备感挫败。

“看着患者一个个离开人世,很有挫败感。”王振义回忆,当时,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他们听说了“诱导分化”,不过,到底如何将肿瘤细胞“诱导分化”为好的细胞,谁都不晓得该怎么做。

医院血液科的科研就从一间小小的实验室起步,通过“道听途说”,王振义了解到一种氨基酸可能让肿瘤“改邪归正、诱导分化”,他就带着学生投入研究。期间几经失败,一次次走进“死胡同”。

七八十年代的血液科病房,条件比较简陋,治疗手段也很有限(医院供图)

后来,王振义带领研究生经一系列实验,发现维生素A的氧化物——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实验中将幼稚期的白血病细胞转为成熟的细胞。大伙欣喜若狂,不过这毕竟是体外实验。

时间终于来到年,他们等来了“号”病人。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5岁的儿童,病情危急。“死马当活马医!”有了家属的决心,这个全新治疗方案付诸实践。这名患者最终实现治愈,存活至今,已结婚生子!

这是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年,王振义的相关成果发表在《血液》杂志上,这篇论文后来被评为全球百年来引证率最高和最具影响的86篇论文之一。

王振义与学生陈竺、陈赛娟(医院供图)

此后,王振义与学生陈竺、陈赛娟、陈国强等又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让这种曾被视作最凶险白血病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治疗方法被海外媒体誉为“上海方案”,与青蒿素的发明等并列为“20世纪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王振义据此获得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王振义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年,外国医学代表团到访,一定要到医院当面见见这位开启癌症全新治疗方向的中国医生(医院供图)

就是这样一个蜚声国际医学界的名家,年,在他将所有行政岗位“让贤”后,自创了这一特殊查房方式——“开卷考试”,即每周一由学生提交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形成“考卷”,他在一周内搜索全球最新文献,思考、分析后“答卷”,并在每周四与大家一起探讨。

年,一名美国母亲在白血病治愈后得知治疗方案是一名中国医生发现的,几经周折找到王振义的地址,写来感谢信(医院提供)

“科研一定是需要时间的,我年纪大了,已没有工夫再进行5至10年才出结果的研究,我暂时还能现学现卖地做些工作,‘开卷考试’是其中之一。”王振义这样说。

这场考试一考就是18年,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5月15日,96岁的王振义院士与学生李军民在医院血液科借助配备了5G技术“小雪”机器人,与一名74岁的患者在“云端”连线,继续他的“答卷时间”。

当时疫情形势仍比较严峻,看着老师心无旁骛地病人在线交流着,看着他在两三天里整理的上百篇文献、还用红线划出要点希望学生们注意,李军民很感慨,“你能感受到他对医学、对病人发自内心的关心与关爱。”

“他为什么要这样?如果说,他喜欢求索未知,他自己学不就行了。但他坚持把学的东西还要教给学生,他坚持‘开卷考试’要年轻人一起来参加讨论,这就是一个生动的教学过程,他不但告诉学生他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他是怎么通过文献检索、各种检验结果、临床表现等,融汇得出一个方向,这真是训练医生最好的方式呀。”李军民教授说,“开卷考试”的病例原本仅在医院血液科里,后扩至医院血液科医联体,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同道“求链接”,想看“直播”。

也因为这样,“瑞金血液”的治疗经验就如种子般播撒到越来越广阔的地方,造福着广大患者。

03

深深影响后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97岁的学生王振义瑞金医院最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