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相关内容链接: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版)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概述
具有间变性及显著的增殖潜能、呈弥漫浸润生长的恶性星形细胞瘤
影像
浸润性肿块,主要累及白质,强化形式多样
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
几乎总能在异常信号之外发现肿瘤细胞
可累及,扩展到被覆皮层
通常不强化,少见局灶、结节样、均匀、斑片状强化,环形强化应疑诊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胆碱/肌酸比值升高,NAA峰降低
最大局部脑血流量升高
主要的鉴别诊断
低级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脑炎
脑缺血
病理
WHOIII级
通常(约75%)由低级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II级)发展而来
临床要点
最常见临床表现:Ⅱ级星形细胞瘤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恶化
任何年龄都可发病,40~50岁最常见
占所有星形细胞瘤的1/3
中位生存期:2~3年
(左)轴位图像显示一个浸润性的脑白质肿块,沿胼胝体浸润生长,伴局灶出血(箭)和局部占位效应。沿脑白质浸润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典型特征。
(右)轴位FLAIR显示一个弥漫浸润性生长的脑白质肿块,扩展累及胼胝体,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典型影像表现。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常常侵袭临近结构,但并不造成直接破坏,易发展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左)MRS显示同一患者胆碱峰高(箭),NAA峰低(白箭),为典型恶性胶质瘤表现。(右)该患者MRS胆碱分布图显示胆碱/NAA比值升高(色彩明亮)。当肿瘤不能完全切除时,MRS色彩分布图有助于指导活检。将组织活检和MRS或PWI结合可降低取样误差,从而提高活检诊断准确率。(左)轴位T2WI显示低级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Ⅱ级)患者治疗后一个位于左颞叶后部及枕叶的不均匀高信号肿块。(右)该患者近期症状恶化,轴位T1WIC+显示肿块出现不均匀强化,再次活检行病理检查,证实为Ⅲ级星形细胞瘤。新发现的强化往往提示肿瘤恶变。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术语
快速生长的恶性星形细胞肿瘤,特点为坏死和新生血管形成
最常见的原发颅内肿瘤
影像
肿瘤实际范围远远超过影像学异常信号之外
肿块中间为坏死区,外周可有不规则的厚强化边缘,为肿瘤组织
不均匀高信号肿块,临近组织浸润,血管性水肿
可见坏死,囊变,出血,液体/碎片平面,流空影(新生血管形成)
最常见发病部位:幕上脑白质;大脑半球干小脑
主要的鉴别诊断
脓肿
转移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瘤样脱髓鞘病变
亚急性脑缺血
病理
分两型:包括原发型和继发型(由低级别星形细胞瘤进展而来)
特点为坏死和微血管增生
WHOⅣ级
临床要点
不同部位肿瘤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常见癫痫发作、局灶神经功能缺损
发病高峰:45~75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2%~15%
(左)轴位图像显示一个浸润性肿块,伴有中央坏死,通过胼胝体扩展到对侧。坏死中心周边为肿瘤组织,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典型表现。
(右)60岁急性癫痫发作男性患者,轴位TIWIC+FS显示不均匀强化的枕叶肿块,肿块中心坏死,经胼胝体压部扩展,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特点,额、颞叶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左)轴位T2WI显示一个不均匀肿块(黑箭),侵及颞、枕叶,表现为广泛的异常高信号。肿块内的低信号区(白弯箭)和血液产物有关,此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特点。(右)轴位FLAIR显示同一患者肿块周围异常高信号,代表肿瘤浸润和血管性水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肿瘤细胞常扩展到MR异常信号之外。(左)轴位TIWIC+显示一个位于右侧颞叶的不均匀强化肿块,伴中央坏死(弯箭),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典型表现。(右)轴位PWI显示同一患者瘤体部分rCBV增高(箭),中央坏死区rCBV降低(空箭)。灌注成像有助于术前诊断。另外,如果肿瘤不易完全切除,灌注成像有助于指导活检。(左)MRS显示同一患者典型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波谱,胆碱峰明显升高(箭),2.02ppm位置NAA峰降低以及在1.33位置出现乳酸峰(空箭)。乳酸峰代表在这个WHOⅣ级肿瘤中出现的坏死。(右)在低倍显微镜下组织HE染色显示在一个富含细胞的肿块中有新生血管形成(黑箭)和坏死(弯箭),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典型表现。高倍视野显示有丝分裂活跃,为Ⅳ级肿瘤典型表现。↓相关内容链接:
少见部位胶质母细胞瘤丨MRI表现
↓内容节选自图书:
《脑部影像诊断学》主译:吴文平等
感谢大家对熊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