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感染肺炎疫情以来,疫情扩散非常迅速,目前,为了阻止病*扩散,进出武汉的公共交通几乎都已管控,医院也都取消休假,高负荷运转,即便如此,感染者和死亡者数量仍在不断增加。
就在这场严峻的疫情爆发后,除了奋战在治疗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全国还有一个神秘而低调的群体。他们埋首实验室,整日与病*为伴,做着枯燥的工作,目标只有一个:寻找到有效抗击新型冠状病*的药物。
这是抗击疫情的另一条少为人知的战线。
口述
某实验室工作人员
整理
本刊记者张恒
1月中旬,我们实验室开始为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寻找有效的抗病*药物。到目前为止,针对这种新型冠状病*还没有有效抗病*药物,全国有相关资质的很多实验室,都在加班进行抗病*药物的研究。
我们的工作有点像神农氏的工作,他是尝百草,我们是用细胞筛百药。
1月21日上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探访了武汉两家发热门诊,图为患者在进行指脉氧检测。
寻找药物
并不是研发新药。一般遇到这种突然的传染性疫情,都是先从既有药物中寻找有效药物,研发新药的周期太长了,公众等不及。我们希望能在两周内找到有效的药物。
我们的做法是,把抗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或者抗其它病*过程中,能够抑制病*入侵、抑制病*RNA复制之类的药物全部筛选出来。这些药物针对的都是冠状病*,筛选出来后,我们再挨个做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看看其中有没有对这个病*特别有效的特效药。(RNA,核糖核酸,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病*、类病*中的遗传信息载体。)
听起来简单,其实很危险。与其他病*相比,新型冠状病*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染性强,直接接触活的病*更危险。我们也会看新闻,看到这么多人感染,致死病例也在增加,就算我们是实验人员,也会害怕。毕竟是肉体凡胎,没有谁是不会感染这个病*的。但这种工作总得有人来做,别人是躲着病*走,是想通过各种办法,避开、抑制、杀死病*,我们则要和它整日相伴。
当然,实验会有相应的安全措施。1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其实早在这之前,我们就已经按照里面的措施在做了。比如,活病*实验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里进行。
在生物安全方面,一般分为4个防护等级,研究相应的病*,必须在对应或者更高级别的实验室来研究。目前中国大陆只有中科院武汉病*研究所有唯一一个P4等级的实验室,其他实验室最高就是到P3等级。据我了解,在P4实验室里,会研究像埃博拉这类更加致命、传染性更强的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医院隔离病房画面截图。
P3实验室里的病*也非常危险。按照美国疾病管制中心(CDC)的分类,P3等级病*是对人及动物危害极高,但尚有抑制方法的,比如炭疽热病*、SARS病*,以及这次的新型冠状病*。
具体实验过程是,先培养细胞。细胞是从美国ATCC细胞库购买的。全世界的实验室一般都是以从ATCC购买的细胞为准,用它来做实验。我们做实验的细胞有人体细胞,也有与人接近的哺乳动物类细胞。
我们在培养液中培养细胞后,把病*放进培养液,感染细胞。这个过程可能要花几天时间,感染完成后,我们会测试病*RNA在细胞中的复制情况、病*RNA在细胞培养液中的分布情况、病*蛋白在细胞培养液中核细胞的数量等指标。之后,再检测有没有哪一种药物能让这些指标有很明显的下降,如果有,我们就把它定为一个可能有效的药物,再继续做动物实验。
寻药进展如何?
目前,我还无法透露研究的进展,也不能说药物的研究情况。我们的研究是双盲实验,实验都是以代号标识,我就算看到了某个样品的含量特别高,或者病*的含量特别低,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药物造成的。之所以要做双盲实验,就为了防止检测者因为自身一些主观判断导致检测结果有偏差,所以不能让检测者知道自己检测的具体是什么东西。
最近这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在重复这样的实验,经常要干到半夜才会结束一天的工作。这个春节,很多研究人员的假期也都取消了,就是想能尽快寻找到那种有效的药物。
这其实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科学研究其实没有人想象的那么有趣。重复同样的实验过程,等结果,再重复同样的实验。说实话,每天都很疲倦。我们都知道,武汉的形势太紧急了。能否终结这种紧急的形势,我们这些实验室、研究人员的工作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发布的电子显微镜下的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的照片。(新华社图)
我对实验的形势乐观吗?说实话,科研有时候是一个*运气的活,比如我们这次,规划了一批药物,可能有效的药物正好在这批药物里,也许两周时间里,我们就能找到它。但也可能不幸被我们排除在外了。所以,谁都说不好这种事情。很多实验室也都在做同样的研究,大家也在拼速度,目的就是为了能尽快找到明确有效的药物。
在这期间,作为一个正在研究新型冠状病*的人,我对大家的建议就是勤洗手,出门一定要戴口罩,哪怕是普通的医疗口罩。我每天都是戴着普通医疗口罩出门的,它能防止含有病*的飞沫进入呼吸道。然后,野生动物千万不要接触,更不要说去吃它。
虽然现在研究者还在进行病*溯源工作,我们还未完全确认这次病*的源头是哪里,但很可能和野生动物有关,目前已经有研究指向了蝙蝠或蛇。野生动物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在病*库,跟它的接触越少越好,避免把野生动物体内的病*带到人类世界。
最近我们的工作强度太大了,实验室里,永远有人在工作。今年我也会在实验室里过年了,也希望能早日找到那个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