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政治哲学知识点概括1
TUhjnbcbe - 2022/9/12 15:12:00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654498.html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基本问题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二、哲学派别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五行说(金木水火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个人感觉、意识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客观精神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在19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冲突日益尖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基础和阶级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人民性一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二章物质与意识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一)物质是运动的识记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物质与运动相互不可分割。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运动的度量尺度,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也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普遍属性理解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意识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三、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四、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应用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第三,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

第一节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一)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二)联系的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三)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四)联系的条件性

第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第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第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发展的永恒性及其本质识记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内容与形式

揭示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及其关系的范畴。

(二)本质与现象

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的范畴。

(三)原因与结果

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范畴。

(四)必然与偶然

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五)现实与可能

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范畴。

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

一、事物的对立统一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1)矛盾双方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2)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矛盾双方向着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2.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1)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2)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造成事物的质变。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3.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起非主导作用的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第三节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二、事物发展的质变与量变及其关系

(一)量变和质变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第四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二、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识记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四章实践、认识与真理

第一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及其基本形式识记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的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一)实践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识记

1.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2.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理解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识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三、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特别是反映。

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能动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甚至破坏性作用,使实践失败。理论的作用只有掌握在群众手中,最终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

第二节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突出特点是直接性,局限性是不深刻。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二)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转化条件

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第一,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飞跃的基础。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

重要性:一是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二是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理论转化为改造社会和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标准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二者相互依存。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2.二者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三、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二者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要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够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的、实实在在的现实,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看其是否符合客观。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的四个基本特性: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依主体的意志而转移。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用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归根结底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

(五)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皮用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基于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真理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政治哲学知识点概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