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半肿瘤的发生和死亡都是因为这4件事,可 [复制链接]

1#

患癌,是“命不好”?

导致癌症发生的原因很多,基因因素也许可以归为“命不好”,但如果是因为其他可控因素,比如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了肿瘤的发生或死亡,真的会觉得太可惜了。

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35%-50%的肿瘤发生和死亡都与不良生活习惯(例如饮食不良和缺乏运动)有关。

“我有点不相信,不良生活习惯是不好,但怎么可能这么‘可怕’?”

不良生活习惯如何推动癌症发生?

1.肥胖

肥胖,是不良生活习惯的典型表象,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ICR)指出,肥胖与13种癌症的发生相关。

那肥胖如何促进癌症发生?

一篇发表在《NatureMetabolism》上的评论文章[1]对此作出了解释。

1.肥胖为细胞癌变“降低门槛”

一方面,关键代谢生长因子(比如葡萄糖、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瘦素等)的异常供应,刺激了众多生长因子信号通路被长期激活,而这些信号通路促进着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增殖。

另一方面,诱导细胞改变的物质的浓度增加(比如活性氧含量升高),以及基因调控的表观遗传变化。

两方面共同“努力”,将细胞癌变的“门槛”一步步降低。

2.肥胖会引发炎症和免疫功能异常。

由此促进细胞增殖和存活途径的长期激活,并为肿瘤生成提供了可选择的“驱动器”。

3.肥胖状态的肿瘤微环境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相当于人体中“发现”“逮捕”癌细胞的警察们的能力被削弱,癌细胞更能“肆意妄为”。

2.不良饮食习惯

根据《JNCICancerSpectrum》上的一项报告[2]显示,年,在美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5.2%的癌症病例发生是因为不良饮食习惯。

全谷物摄入不足(克/每天)是导致癌症病例最多的,其他还包括

乳制品摄入不足

摄入加工肉类

蔬菜摄入不足

水果摄入不足

红肉摄入过多

含糖饮料摄入过多

含糖饮料显著增加患癌风险,%纯果汁也不例外。

为什么含糖饮料增加患癌风险?一方面,含糖饮料可能导致肥胖;另一方面,糖会直接诱导肿瘤生长,这与果糖代谢或脂肪酸的产生增加相关,跟你胖不胖没有关系。

3.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是肥胖的一个诱因。

而注重运动的人,患癌风险更低;坚持运动的患者,生存也可能比不运动的患者要好。

4.烟酒不离手

烟酒是出了名的“致癌”高手。

不论是一手烟、二手烟还是三手烟,都会增加患癌风险。

不论红酒、白酒、啤酒,一滴都是危险。

还有一点你可能不知道,在“角逐”“主要的可预防的致癌因素”中,不良饮食、缺乏运动已经能与吸烟“直接较量”了。

若癌症已发生,希望你不要把后悔延续

“早知道这样,我一定把生活过好、过健康”

悔不当初只会徒增烦恼,不要让自己陷在过去。

让癌症的发生,成为过去不良生活习惯的“终点”,也作为未来生活的“起点”,从现在开始改变它,不晚!

1.让运动给身体“纠偏”

不良生活习惯破坏了机体的平衡,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而运动却可以在生物、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维持和恢复体内平衡,给“走偏”的身体状态“纠纠错”,预防或抑制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

运动会改变许多特定的细胞类型和/或调节全身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分子,也能调节肿瘤代谢及肿瘤内的免疫反应。

建议:

每周至少进行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的高等强度运动。

每周进行2~3次阻力训练(如哑铃、杠铃、俯卧撑等)。

2.改变不良饮食

全面、均衡的饮食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对患者来说,充足的营养供给是抗癌的“保障力量”,那该怎么吃?

全谷物摄入:50-克/天

乳制品摄入:克/天

加工肉类摄入:0克/天

蔬菜摄入:-克/天

水果摄入:-克/天

红肉摄入:40-75克/天

蛋类:40-50克

豆类及坚果类:25-35克

含糖饮料摄入:0克/天

酒精摄入:0克/天

3.保持健康体重

让身体质量指数(BMI)维持在18.5-24.9kg/㎡

腰围维持在:男性94cm,女性80cm。

写在最后

肿瘤虽没有被攻克,但我们已经发现了许多可控因素,能降低肿瘤的发生与死亡风险。从现在就开始改变,不成为那令人可惜的35%-50%。

参考文献:

[1]Koelwyn,G.J.,Zhuang,X.,Tammela,T.etal.Exerciseandimmunometabolicregulationincancer.NatMetab2,–().

[2]ChazelasE,SrourB,DesmetzE,Kesse-GuyotE,JuliaC,DeschampsV,Druesne-PecolloN,GalanP,HercbergS,Latino-MartelP,DeschasauxM,TouvierM.Sugarydrinkconsumptionandriskofcancer:resultsfromNutriNet-Santéprospectivecohort.BMJ.Jul10;:l.doi:10./bmj.l.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