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染色体的前世今生历史上的今天伦敦揭示第一 [复制链接]

1#

“深耕科技前沿动态,解读科技背后真相,瞄准科技产品评测”

三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年10月1日,生物学家在伦敦正式揭示了人类疾病奥秘的第一张染色体图。这一成果被认为是遗传学上的一个里程碑。自此,染色体的三位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被一步一步地解析出来,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的神秘面纱也随之揭开。

本文将为您解读染色体的本质和本源,带您畅游生命科学的宇宙,一同了解大自然和生命的真谛!

『什么是染色体』

染色体(Chromosome),作为基因的载体,是最基本的遗传物质。它是真核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DNA存在的特定形式,由染色质丝螺旋缠绕、逐渐缩短变粗而形成。

人类的染色体有什么特别呢?

染色体作为生物界最保守的遗传物质,与其他真核生物一样,人类的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人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即46条),其中22对为男女所共有,称为常染色体(Autosome);常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另外一对,为决定性别的染色体,男女不同,称为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男性为XY,女性为XX。

『染色体的结构』

从细胞结构上来说,染色体是大的亚细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每条染色体都由一个非常长的DNA分子组成,该分子通过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被压缩了大约10,倍。

『染色体的形成』

染色体的形成涉及几个层次的结构组织。大多数染色体DNA被包裹在蛋白质“线轴”周围的左旋超螺旋中,称为组蛋白八聚体,用以形成核小体。这些核小体的阵列(或称为“串珠”),被进一步压缩成螺线管结构,一般称为染色质纤维,其大小约为30纳米。

由染色质纤维压缩约倍,形成独立拓扑结构的“环状”DNA结构域,每个环状结构包含约20,-,个从蛋白质中心支架延伸出来的DNA核苷酸对。某些染色体,例如多线染色体,可以在某些特化细胞的间期分裂期间中被观察到。大多数真核细胞,在有丝分裂期间形成中期染色体,可以染色以显示其特征条带模式。

染色体和包裹它们的细胞核,形成涉及核小体组装、支架组装和核被膜组装的离散步骤,并且可以在动物卵的无细胞提取物中进行组装。着丝粒(即介导染色体与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纺锤体连接的区域)和端粒(即染色体的自然末端),是确保在细胞周期中保持正确数量的全长染色体的关键结构。大多数染色体结构(核小体、染色质纤维和支架环结构域)几乎由任何DNA序列形成,但着丝粒和端粒均由与特定结合蛋白复合的特定DNA序列组成。生命与医学科学家对染色体结构的深入了解,可以为人类疾病的分子基础提供见解。

『染色体的功能』

基因组以染色体环和染色体桥的形式,与自身形成广泛而动态的物理相互作用,从而探索细胞核的三维空间。现在可以在分子水平上检查这些相互作用,我们已经预见了它们的生物学功能。染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在核结构的三维背景下诱发基因的沉默和激活。检测这些相互作用的技术进步,有助于我们了解基因组的功能和组织结构,以及它在发育和疾病过程中响应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与可塑性。

染色体在控制纺锤体的细胞组装和结构,以及确定许多减数分裂细胞和某些类型的有丝分裂细胞中,纺锤体上的染色体位置方面具有多种作用。此外,具有重要功能的染色体-微管相互作用不仅限于端粒,还由位于染色体臂上的蛋白质参与介导。除此之外,染色体在控制细胞周期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此“揭示染色体图”的30年之际,笔者撰写本文以示对孜孜追求生命奥秘的科学家们的崇高敬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