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大都位于右髂窝内,位于回盲瓣的后下方约2cm处,呈细管状结构,一般长度在5~7cm,最大直径可达1.5cm,小者仅0.2cm。
阑尾壁由四层结构组成:
黏膜
黏膜下层
肌层
浆膜
阑尾异位
少数情况随着盲肠位置变化,出现异位阑尾:
高位阑尾:多位于肝的下方
低位阑尾:位于小骨盆腔内
盲肠后腹膜外阑尾
左髂窝位或腹腔中部阑尾
由于阑尾各种异常位置的出现,致使急性阑尾炎患者出现不典型的临床表现,造成诊断困难。
病例一
男,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腹痛伴腹胀、呕吐、发热,无腹泻、咳嗽等症状。
超声发现:
左中腹部发现肠道团块,范围约16x12mm,长约17mm,略呈“同心圆征”,内可见点线状血流信号;周围查见增厚的网膜样稍强回声包裹,并常见数个淋巴结,较大约13x9mm,内血流信号较丰富。
病例二
女,11岁,右上腹痛,逐渐加重1周
行上腹部超声时发现:
右上腹肝下间隙查见大小约45x20x30mm的低回声团,内可见气体样强回声,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团块周围查见管状肠管回声,管径约5mm,肠壁稍增厚,向下与盲肠相连。
讨论
病例1由于病变位置的特殊,以及肠壁明显肿胀略呈“同心圆征”的迷惑而被误诊为小肠套叠。
回顾病例我们发现单从图像上来分析,肠壁的水肿增厚,伴有网膜的包裹及周围淋巴结长大,均为炎性病变的证据,如果该病变位于右下腹,注意盲端的探查,诊断为阑尾炎并不困难;而小肠套叠由于肠道梗阻症状更早的出现,患儿呕吐症状较明显,多较早就诊,因此出现肠道炎性、坏死等情况较为少见,超声检查显示肠壁结构较清晰,“同心圆”内多有网膜样强回声,而周围一般无增厚的网膜包裹。
病例2在探查肝脏时发现右上腹含气的低回声团块,意识到为肠道病变可能后,进一步探查,最后诊断为异位阑尾炎伴周围脓肿。
因此在工作中了解或注意到阑尾异位的可能,并结合其临床表现的规律,能够帮助我们能作出正确诊断。
温馨提示:
华西超声现已开通留言功能,点击右下角写留言,把您的想法告诉我们吧:)
本文封面来自网络责任编辑:潘非
快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