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派别的产生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首次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而据说这个问题最初以世界何者为本原的形式由一个自学成才的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首次提出来:“狄慈根提出世界本原的问题时,恩格斯还没有概括哲学基本问题。”《列宁哲学笔记研究读本》李楠明,中央编译出版社,第页),即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同时又解释了哲学上存在的两种发展观——形而上学和辩证法。自从这两个问题被明确提出以后,哲学就变得明朗化了,在此以前,哲学研究都是混乱的。恩格斯根据哲学家们对基本问题的回答把全部哲学分成两大派——唯物主义学派和唯心主义学派。
从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今天,哲学本质上仍然在划分为这两大学派,并且也只能划分为这两大学派(尽管有的学派声称所谓超越唯物与唯心,但实质仍是唯心主义)。这两大学派都经历了从自发辩证到形而上学再到辩证三个发展阶段。
二.哲学发展过程
古希腊哲学一部分是原始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例如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他们把“火”、“质料”这种具体的物质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最先提出辩证的观点: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生成和消逝。随后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辩证法(恩格斯评价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的黑格尔)。这种世界观虽正确,但是建立在猜测、感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严格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那时还没有真正意义的自然科学);另一部分是辩证唯心主义,如柏拉图。柏拉图臆造出一种存在人之外的“理念”,并把它看做世界的本原,“理念”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并通过逻辑推演来证明范畴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把“五行”、“八卦”、“气”等看做世界本原的唯物主义学派;还有“老庄的‘道’、孟子的‘心’、董仲舒的‘天’、程朱理学中的‘理’和陆王心学中的‘心’等等都可以与西方的‘思维’概念等同。”《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这些学派本质上是唯心主义。
到了近代哲学,由于人类自然科学正处于起步阶段、本质上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各种自然物和自然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做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做固定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这种考察方式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第95—96页。此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表有培根、洛克、霍布斯等,他们都承认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但发展观是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则有莱布尼茨、笛卡尔、贝克莱等,他们把“灵*”、“心灵”、“感觉”看做世界的本原。
到了现代哲学,由于经验的自然科学开始进入理论的自然科学,“事实上,直到上一世纪末,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但是在本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联系——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大的整体——的科学。研究植物机体和动物机体中的过程的生理学,研究单个机体从胚胎到成熟的发育过程的胚胎学,研究地壳逐渐形成过程的地质学,所有这些科学都是我们这个世纪的产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第页。自然科学中出现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发现证明了整个自然界是辩证的发展过程,分别是: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这三大发现证明了自然界互相联系、永恒运动。同时在社会历史领域,一系列的阶级斗争也已被证实,复辟时期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就已经承认人类社会有阶级斗争,而阶级是跟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相应产生。因此,历史也被证明是辩证的发展过程。至此,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诞生了,代表人物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他们不再把某种具体的物质看成世界的本原,而是把宇宙中一切具体的物质抽象成笼统的“物质”,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同时认为物质世界又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辩证唯心主义则是黑格尔,他把自己臆想的所谓“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费尔巴哈就指出了“绝对精神”无非是上帝的别名,并且把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理解为是“绝对精神”辩证运动的结果。辩证法在他那里是颠倒的。
三.哲学的实质
古希腊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尽管是正确的世界观,但缺乏实证科学的支持,并且对整个客观世界的细节完全不了解。“作为这样的唯物主义,它没有能力弄清思维对物质的关系。但是,弄清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引出了关于可以和肉体分开的灵*的学说,然后引出了这种灵*不死的论断,最后引出了一神教。这样,旧唯物主义就被唯心主义否定了。但是在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唯心主义也站不住脚了,它被现代唯物主义所否定。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持久性的基础上。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应当在某种特殊的科学的科学中,而应当在各种现实的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因此,哲学在这里被‘扬弃’了,就是说,‘既被克服又被保存’;按其形式来说是被克服了,按其现实的内容来说是被保存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第页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前的哲学相比由于经验科学发展的质变而产生了质变,它不再像以前的哲学那样是一种凌驾于其它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而仅仅只是一种世界观,并且与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相重合。这种世界观不是在哲学本身中被证明出来,而是在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中被证明和表现出来。它从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中抽象出来,反过来又作为方法论指导这些科学进一步发展。现在不是让哲学来告诉我们未来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而是让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它们自己去发现各自领域未来的发展过程。只不过它们都必须要借用这种世界观与方法论,否则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唯物辩证法是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再抽象出来的,它是人类对整个宇宙所作的最高程度的抽象总结。
但是唯物辩证法不是哲学发展的终点,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87页。未来随着经验科学有新的发现,唯物辩证法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形式上不断完善。
四.哲学*性原则
由于哲学只是一种世界观,当把这种世界观应用于人类社会,就会得出社会客观发展规律以及改造社会的方法,因此,不同的世界观就会得出不同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不同的改造方法。由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阶级与阶级之间存在利益对立,因此,不同的世界观又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因而,哲学本身不过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由经济基础决定(在所有意识形态中,哲学是最抽象、离经济基础较远的一种意识形态,离经济基础最远的是宗教),不同的社会阶级有不同的理论意识形态,并代表各自阶级的利益。就此来说,哲学是一门有*性的科学(不仅是哲学,一切涉及到人与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利益的科学都具有阶级性),不同的哲学学派反映的是不同的阶级利益和*派利益。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斗争在哲学上通过折射变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斗争。
在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往往追随的是唯心主义学说,资产阶级思想家利用唯心主义世界观宣扬资本主义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并将是人类永恒的社会制度,他们的根本目的在于愚弄人民,想要永久统治剥削人民;而唯物主义则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诉求,唯物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社会最强大的工具。“现代唯物主义是工人阶级的哲学。”《列宁全集》第55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尤·米·斯切克洛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和活动(—)一书批注》
一切哲学本质上不是唯物就是唯心的,只不过有的公开承认其立场(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有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如康德、休谟这类不可知论者,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导言中评价他们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有的则是挂羊头卖狗肉,偷偷输出自己的立场(如俄国的马赫主义)。
“由于人类认识是充满矛盾的复杂进程,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绝对化,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颠倒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都是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根源。”《马克思主义大辞典》词条搜索唯心主义
在资产阶级社会,“总的说来,经济学教授们不过是资产阶级手下的有学问的帮办;而哲学教授们不过是神学家手下的有学问的帮办。”《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