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专业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来源:|投必得学术ID:topeditUS」
贝时璋(~),中国共产*优秀*员,年10月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家、生物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实验生物学和细胞学的开拓者之一和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浙江大学生物系(现生命科学学院前身)的创办人。
童年·求学
贝时璋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北乡憩桥,这是一个靠近海边的小镇。祖父贝名伦是个一辈子替业主出海打鱼的贫苦渔民。父亲贝庆扬小时候给人放过牛,当过学徒、店员,靠自己刻苦努力,学会认字和珠算,后来到汉口开小京货店,最后在德国人开的乾泰洋行当中国账房。母亲陈阿花不识字,但勤劳节俭,宽容厚道,对贝时璋的人格塑成影响深远。从出生到11岁,一直在母亲身边,夙受养育教诲,使贝时璋感恩不尽、铭记终生。
贝时璋就读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教学楼
“一路小跑”拿到大学预科文凭
贝时璋8岁上了乡间的小学学堂。12岁时,父亲带贝时璋到汉口,他进了德国人办的一所中学德华学校。除国文、历史、地理和一年级的德文由中国老师讲授外,其他课程都由德国老师用德语教授。学校不讲宗教,不问*治,管理严格,主要是灌输理科方面的知识。在此期间贝时璋借阅了很多德文的理学书籍,学到了不少理科的启蒙知识。
年春,贝时璋报考了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学校采用的是注重实际和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德国教育模式,使用德国原版教材。贝时璋先插班进入德文科的最高年级,即四年级,读了一个学期后毕业,之后直接升入医预科。
医预科学制两年,主要学习医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给他印象最深、受益最多的是听鲍克斯德(Paukstat)老师的解剖学课,使贝时璋对形态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夏,18岁的贝时璋医预科毕业。在求学的道路上,他“一路小跑”,连连跳级,以四年小学、四年半中学和两年预科,一共用了十年半时间,拿到了大学预科文凭。
年,贝时璋在图宾根大学动物系实验室
自费留学德国八年
年9月,贝时璋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毕业,虽然家境艰难,父母却给予全力支持,使他的留学德国的梦想变为现实。
在德国他先后在福莱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各学习一年,年转到图宾根大学动物学系学习。
在图宾根大学期间,贝时璋在德国著名教授哈姆斯(J.W.Harms)教授指导下对醋虫的生活周期、各个发育阶段的变化、细胞常数、再生等进行研究,并做学位论文,贝时璋完成了两篇论文。其中第二篇是贝时璋的博士论文,题为《醋虫(AnguilluinaacetiEhrbg)生活周期的各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年发表,成为当时关于动物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研究领域系统研究线虫生活周期的一篇重要论文。
在那个时代,还没有显微照相设备,贝时璋实验用的只是一般的光学显微镜(Leitz目镜和物镜,筒长mm,最高放大倍数)。贝时璋在共51页的博士论文中给出的80张实验观察到的显微图,都是他借助于绘图工具手工绘制的,这些显微图既是精准的科学图像,也堪称为艺术之作。
年3月1日,贝时璋的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广泛赞誉,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其后他留在图宾根大学在动物系任第三助教。年秋,贝时璋接到母亲病危电报后,立即告别土滨根大学而回国。
-年,学习六年半,工作一年半,他在德国一共呆了八年。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他获得了知识,学会了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掌握了学术思想,具备了研究工作的经验,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作风。学习刻苦、工作细心、谦虚谨慎,这是他原来的本色,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同时,德国人闻名世界的特色,如条理清楚、秩序井然,以及多做少说,也对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任教浙江大学
年,贝时璋任浙江大学生物系主任时留影
创办浙江大学生物系(生命科学学院前身)
回国后,贝时璋放弃了德国优厚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决定留在多灾多难、贫穷落后的的祖国,为祖国效力。
年,在贝时璋的建议和说服下,浙江大学决定创办生物系,并聘任贝时璋为系主任、副教授。
浙江大学给了贝时璋三间房。贝时璋将一间做工作室,一间做实验室,一间做卧室,就这样,浙江大学生物系就创办起来了。浙大生物系成立后,贝时璋先后开设并讲授了普通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组织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招收研究生后,又开设并讲授了形态发生学和发生生理学。
贝时璋讲课有一绝,他可以右手写板书,左手画图,令人惊叹不已。他讲课一般拿自己绘制的图片,这些图片既标准又精美,堪称艺术品。他的讲课,内容翔实,条理清晰,分析透彻,深入浅出,让学生们终生难忘。学生们回忆说:听贝老师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贝时璋在从事繁重的行*和教学工作的同时,对研究工作也丝毫没有放松,他漫长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项目——细胞重建学说,就是在这一时期展开的。
浙江大学生物系师生贺贝时璋(前排左四)在浙江大学从教师20年
兵荒马乱年代中坚持科研
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浙江大学被迫西迁,辗转迁徙,历经艰辛,于年1月到达贵州,先后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直至年抗战胜利。
在浙大西迁途中,在日*飞机的狂轰滥炸中,贝时璋始终没有停止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一路坚持利用一切零碎时间,在显微镜下观察和绘图。年2月5日,敌机在广西宜山标营浙大校舍投弹枚,学校损失惨重,然而,就在当天晚上,在残垣断壁中,贝时璋照常给学生上课。
在西迁的路上,贝时璋把系里的各种仪器、资料看得比自家的财产都重要,做了精心保护。
到达贵州以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局势相对稳定,浙大的教学、研究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这一时期,贝时璋的研究工作也逐步深入,相继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如年发表《南京丰年虫的二倍体中间性》,年发表《卵*粒与细胞之重建》和《丰年虫中间性生殖细胞的转变》等等。
年10月,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等人到贵州湄潭参观浙江大学,特别参观了贝时璋、罗宗洛和谈家桢三位教授的实验室。回到英国后,他发表文章盛赞浙大是“东方的剑桥”。
年3月,44岁的贝时璋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年兼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
年8月,当他调往中国科学院时,浙江大学生物学系已经闻名全国,名师云集,人才辈出。贝时璋是生物学系的创建者,在浙江大学辛勤耕耘20年,对学校感情很深。他和竺可桢校长、和同事、和学生同甘共苦,互相都有很深的感情。他虽然离开了浙江大学,但学校、同事和学生却一直留在他的心里。
筹建中国科学院
年,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苏联时贝时璋(右)与吕叔湘(左)、赵九章(中)合影
新中国建国之初,中央在接收了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并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决定建立中国科学院。
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前及成立后的最初半年时间里,贝时璋院士多次往返于杭州、上海与北京之间,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学方面研究所尤其是实验生物研究所的调整与建立,并于年出任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
年,中国科学院建立学术秘书处,贝时璋院士奉调担任学术秘书,参与了筹建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学部委员遴选工作,年被选聘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年,中国科学院学习苏联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派遣访苏代表团,贝时璋院士是代表团成员。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和学习苏联如何组织领导科学研究工作,并就中苏两国科学合作问题交换意见。代表团的此次访问对发展我国科学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停顿多年的学部活动亟待恢复。而当时生物学部主任童第周已经逝世。贝时璋院士受科学院领导之请代理生物学部主任之职,在第四次学部大会上做了生物学部工作报告,并圆满完成了重建生物学部领导机构和增补学部委员的任务。
也是在年,贝时璋院士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员。
奠基中国生物物理学
年,贝时璋在生物物理学研究所做报告
年,贝时璋(右)与周光召(中)、汤佩松(左)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
贝时璋院士与20世纪同行,目睹了世界近百年的科学巨变,体味到了科学研究带给他的无尽乐趣,对中国科学、特别是对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展示了他精彩的科学人生。
年,由贝时璋院士主持、在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基础上创建了生物物理研究所,9月26日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这是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物理学专业研究机构之一,它的建立标志着生物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正式确立。
至年贝时璋院士担任所长25年,坚持学科交叉发展生物学,为研究所制定了“服从国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办所方针,开拓了我国的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指导了我国核爆炸动物远后期辐射效应研究和我国第一批生物火箭的动物搭载实验等重大研究项目,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创建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同时,贝时璋院士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建立了生物物理系并任系主任,年又在他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并出任首任理事长,为我国生物物理学的人才培养和团结广大生物物理学工作者发展中国生物物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建立细胞重建学说
年,贝时璋给研究人员讲解细胞重建
年,贝时璋与研究人员讨论细胞重建的实验结果
年春,贝时璋院士在杭州松木场稻田的水沟里,观察到甲壳类动物丰年虫的中间性,并发现在其性转变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奇异变化,即细胞解体和细胞重建的现象。细胞重建是与细胞分裂并存的另外一种细胞繁殖增生方式。基于对细胞重建的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研究组证明细胞重建是普遍现象: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生殖细胞和体细胞都能重建;只要存在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和具备合适的环境条件,都有可能发生细胞核重建和细胞重建,从而建立了“细胞重建学说”,向传统细胞学说提出了挑战。
细胞重建是贝时璋院士最重要的研究工作,他指出:“在地球的发展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个时期,生命由比较原始的非细胞形态进化为细胞形态,绝不会是一有生命就出现细胞那样复杂的形态,细胞不可能没有历史。生命在大自然中的这一段发展历史,称为细胞起源,细胞重建可能是以前地球上细胞起源过程的缩影。这样的提法是否恰当,尚待商讨。然而,如果认为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增生的惟一途径,就不能了解细胞在地球上是如何起源和进化的。相反,通过对细胞重建的深入研究,弄清细胞一步一步地自组织的过程,就能对地球上细胞怎样起源、怎样发展等问题有所理解,进而对它进行模拟。”
研究组以《细胞重建—细胞起源的缩影》为题对细胞重建研究的科学意义进行了理论总结,在年5月主题为“生命起源与太空生命”的“香山科学会议第次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又于年6月在“第14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上做了大会演讲。
晚年:“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年,八十高龄的贝时璋仍坚持在实验室孜孜不倦地工作
年12月,80岁高龄的贝时璋辞去了担任25年之久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职务,但他并没有真正的“退休”,而是依旧在家中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且坚持学术交流和社会活动,发表自己对科学事业发展的意见和看法,以启迪我国科学工作者。
贝时璋是我国最长寿的院士,除了最后几年听觉和视觉变差外,贝时璋的整个身体状况都很好。他思维敏捷,谈吐清晰,精神矍铄,走路不需人搀扶,与人握手强劲有力,生活完全自理,衣服、袜子都是自己洗。在总结自己的长寿经验时,贝时璋认为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淡泊名利,宽厚待人,适当运动,注意营养。
92岁以后,贝时璋不再去单位了,但指导年轻学者的热情不减,书房成了课堂。在每个星期三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到他家里来,一起讨论科学问题。年度诺贝尔奖公布之后,贝时璋院士心情很不平静,他对我国科学创新问题陷入了深刻的思考之中。就在逝世的前一天,10月28日的上午,贝时璋院士还召集了6位研究人员,一起讨论在已有的创新课题基础上继续努力工作的问题,并语重心长地鼓励大家“我们要为国家争气”,使在场的研究人员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贝时璋院士说:“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是忠于科学、热爱科学的;他热爱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识、爱真理,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谋福利。”贝时璋院士用最后的生命气息喊出的肺腑之言“要为国家争气”,是他留给后人的谆谆嘱托,也是他对国家科学发展的热切期望!
记:
鉴于贝时璋院士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且贡献卓著,他的母校德国图宾根大学又于、、和年4次授予他荣誉博士证书,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殊荣;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将中国国家天文台于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号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为纪念贝时璋院士创建生物物理学会30周年以及为我国科教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自年起设立“贝时璋奖”。
致敬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