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肿瘤研究所荣知立团队和武汉病*所陈新文团队,在ProteinCell(年影响因子10.)杂志上合作发表题为HostmetabolismdysregulationandcelltropismidentificationinhumanairwayandalveolarorganoidsuponSARS-CoV-2infection的研究论文。武汉病*所裴荣娟副研究员和南方医科大学级博士生冯健琦为共同第一作者,荣知立和陈新文为共同通讯作者。
年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SARS-CoV-2)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新冠病*首要靶向人肺部上皮细胞,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传统的病*研究主要使用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但是体外细胞模型不能有效模拟体内的多细胞环境,而动物模型则存在明显的物种差异,从而导致这些模型都有各自明显的局限性。类器官是由干细胞衍生的体外三维培养物,具有与器官类似的细胞组成、结构排布和功能作用,相比于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人体生理条件,是疾病模拟和药物筛选的关键平台。
该研究建立了基于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来源的肺类器官,包括肺气管类器官和肺泡类器官,二者皆表达新冠病*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ACE2)。肺类器官可被新冠病*感染,并复制产生具有感染性的子代病*。细胞层面解析发现感染细胞为纤毛细胞、棒状细胞(Clubcells)和II型肺泡细胞,它们依次位于气道近端到远端以至肺泡末端,覆盖新冠病*在肺内感染和传播的可能完整路径。电镜成像清晰捕捉到病*复制和释放的特征结构以及腔面、侧面和基底面的播散途径,并发现亚细胞器层面的细胞死亡等病理改变。RNA-seq从分子层面揭示宿主细胞对病*感染的早期响应,主要为已知的炎症和免疫反应的上调以及代谢过程(尤其脂代谢)的意外下调。药物测试证实瑞德西韦和中和抗体能够有效抑制病*感染。
该研究有两个主要发现:一是揭示棒状细胞也是新冠病*感染的靶细胞,表明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和肺泡终端各个肺上皮解剖位都存在病*易感细胞;二是发现感染可能导致代谢下调,尤其是脂代谢,但是其下调机制以及对病*生命周期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该研究证实人肺类器官对于新冠病*感染的机制研究和相关药物研发都具有重大价值。
拓展阅读:
南方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成立于年7月,由我国著名癌症研究专家姚开泰院士组建,年成为广东省功能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年第一*医大学整体移交广东省后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并于年成功申报广州市肿瘤免疫研究重点实验室。肿瘤研究所现有全职教职人员19人,其中16人具有高级职称,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开泰院士、国家高端人才黎孟枫教授、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徐洋教授、海外高层次引进青年人才荣知立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50%以上的人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荣知立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计划专家。清华大学生物学学士、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再生医学和基因编辑技术开发,重点研究干细胞与肺部疾病及皮肤病的关系。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广东省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疾病防治重点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等多项课题。
肿瘤研究所主要开展肿瘤发生发展及演进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肿瘤免疫机制研究及治疗研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病*学和分子肿瘤学、纳米医学等。在多年的平台建设中,肿瘤研究所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整合南医大的有关资源,进行人才、软件和设备的升级工作,现已经建立了肿瘤干细胞平台、基因组学平台、蛋白质组学平台、小动物活体影像平台、分子影像学平台、转基因动物平台、生物信息平台、纳米技术平台等八个技术平台,配置了国内一流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硬件和软件,每个技术平台均有专门教授小组负责建设,不断地提高平台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同时强化技术服务、技术推广及临床转化能力,将技术优势转化产业优势、医疗优势最终服务于临床,部分成果的产业化进展顺利,已具备一定的临床意义。
素材来源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