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球的生命大灭绝与趋势 [复制链接]

1#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生命大趋势》。

只听书名,我们可能不太容易猜出来它在讲什么。不过,原版书的英文名恰好就点了题:Complexity,翻译成中文就是“复杂性”。中文书名和英文书名一联系,你应该就能想到,这本书讲的“生命大趋势”,是指生命演化在复杂性方面的一种趋势。

是什么样的趋势?地球在大约46亿年前诞生,而最早的生命起源于大约40亿年前,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地球表面的荒凉景象,也能看到今天窗外生机勃勃的自然世界,所以,仅凭直觉,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演化的趋势变得越来越复杂。

没错,所谓的生命大趋势,就是指,生命在朝着复杂的方向不断演化。不过,科学可不能只靠直觉推断,一个科学的观点要能经得住各种质疑和挑战。比如,地球曾经出现过多次生命大灭绝,在此期间,物种数量都会急剧减少,这不就跟所谓的生命大趋势背道而驰吗?还有,在今天,生命的复杂程度很高,那古时代时生命的复杂程度就一定更低吗?以及更重要的,一个趋势如果真的存在,背后一定有推动力,那么生命复杂性演化背后的动力又是什么呢?

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能真正搞懂到底什么是生命大趋势,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而今天这本书,通过系统回顾和科学论证,向我们揭示了生命大趋势的真正意义,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世界的运行规律。

本书作者是美国生物学家威廉·伯格,是美国芝加哥自然博物馆植物馆的馆长,也是著名的自然类科普书作家。几十年来,伯格一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擅长通俗地讲述深刻的原理。通过这本书,他也把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推到我们面前:生命大趋势所代表的复杂化,在人类社会中也有了新的发展。未来,人类社会还能继续朝着复杂性发展吗?这种发展是可持续的吗?

好,接下来我就把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和你一起聊聊生命的大趋势。

第一,如何理解生命大趋势的真正含义?

第二,生命大趋势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

第三,生命大趋势能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未来启示?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说,如何理解生命大趋势的真正含义?

生命大趋势是指,生命有着向复杂性演化的趋势。在讨论它的真正含义之前,我们先要弄明白,到底什么是“复杂性”。

按照作者的定义,复杂性取决于事物的精细程度和组成一个系统的部件数量。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精细程度”“部件数量”。精细程度是指,物体本身结构的复杂性。比如,一块机械手表明显要比一个铁锤更精细。在生物学领域,精细程度指的是生物身体结构的复杂程度,打个比方,多细胞生物显然比单细胞生物更精细。

那什么叫部件数量呢?这个更好理解,就是一个系统里有多少个组成部分,在生物学领域,就是指物种的多样性。所以,生命向复杂性演化的趋势,其实有两方面含义,一个是生物体自身结构越来越精细,另一个是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越来越多。举个例子,一个湖里有鱼类生存,就比只有水母生存的湖更复杂,因为鱼的身体结构更精细;有10种鱼类生存的湖,就比只有3种的湖更复杂,因为物种数量更多。

明白了生命大趋势的字面意思,接下来,就该深入到它的真正含义了。生命大趋势不是靠作者一张嘴说出来的,而是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界的生物演化规律总结出来的。我们先一起回顾下,生命大趋势的表现历程。

据推测,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生命出现在大约40亿年前。化石证据显示,最古老的生命都是原核生物,结构简单、体型微小。所谓的原核生物,是指体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生物。最早的原核生物,靠深海中的化学反应来获取生命所需的能量,主要有两大类,细菌和古生菌。它们都没有演化出更复杂的形态,但获得了两次进化上的大突破。

第一次大突破发生在大约27亿年前。此前,海底的细菌,生活在深海的热液喷口附近,靠这里的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生存。后来出现了光合作用,它能把阳光中的物理能,转化成食物中的化学能,于是,有阳光的地方就有了生命,生物的生存空间大大扩展。细菌进化出了光合作用的能力,从太阳光中获得能量,摆脱了过去苛刻的环境局限。第二次大突破发生在大约20亿年前,原核细胞第一次演化出了真核细胞。体内没有成形细胞核的是原核细胞,有成形细胞核的就是真核细胞。这次突破,真正打开了生命向复杂化演化的大门。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之间的区别,可不仅仅在于前者没有细胞核,二者的区别很大。拿体积来说,真核细胞的平均体积是原核细胞的倍,而且它的内部还有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器,“器官”的器,比如,线粒体、叶绿体等。这些细胞器,让细胞的生命活动更加复杂,也给真核细胞带来了组成多细胞生物的潜力。正是在此基础上,地球生命才步入了多细胞演化阶段。

随后在大约5.3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著名的寒武纪大爆发。这次生命大爆发是有史以来生命复杂性剧增最突然的一次,在不到万年的时间里,海洋世界中生物的体型迅速增大,演化出了形态各异的大型生物。现今世界几乎全部的动物,都在这一时期突然出现。

寒武纪之后,动物的种类继续迅速增加,鱼类登上了历史舞台,逐渐演化出了一个庞大的家族,而其中的一个分支四足类动物,后来又演化出了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动物演化的同时,植物也开始从海洋走向陆地,逐渐出现了高等植物,树木开始长出树叶,1.4亿年前开花植物出现。

你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朝着复杂性演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其中既包括生物自身结构变得更复杂,也包括物种多样性变得更丰富。当然,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穿插着多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比如,在奥陶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以及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每次大灭绝都给生命的复杂性带来过巨大打击,比如,二叠纪末期的灭绝事件,让当时80%的海洋生物彻底消失。

可能有人会问,大灭绝事件能大幅降低生命系统的复杂性,这是不是意味着,生命大趋势并不总是正确的?答案并非如此,生命进化的历史极其漫长,因此,我们需要用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这个进程。虽然历史上灭绝事件从未间断,但每次大灭绝之后,地球生命都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恢复甚至超过原有的复杂水平。从总体来看,生命还是在朝着复杂性不断增加的方向发展。

我们拿高等植物的种类数量为例。3亿年前,全世界只有大约种高等植物,6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有大约2.5万种,而今天高等植物的种数已经超过了27万种。在此期间,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了不止一次,但终究没能阻挡生命大趋势的脚步。

回顾生命的演化史,我们可以发现,地球40亿年的生命史,就是一个生命复杂性不断增加的历史,其间虽然有波动,但整体的趋势却始终不曾改变,这就是生命大趋势的真正含义。

第二部分

明白了生命大趋势的含义,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生命大趋势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

在生命大趋势的背景下,生命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生物不断演化,全新的物种层出不穷。在讨论大趋势的推动力之前,我们先谈谈大趋势的表面现象,看看新物种是怎么诞生的。

生物要想繁衍后代,需要通过细胞分裂实现自我增殖,DNA也要先进行自我复制。DNA的复制过程虽然精确度很高,但还是很难避免发生错误,多多少少会发生基因突变,不同的突变会让生物拥有不同的生存优势。如果这时候,恰好有了外界因素的助力,比如地理环境的隔绝,那么,不同的突变、不同的生存优势,就会让生物走上完全不同的进化道路,一个物种就会演化出两个或多个新物种。比如马和驴起初有着共同的祖先,但后来的一支迁徙到了开阔平坦的中亚草原地区,逐渐形成了善于奔跑的马,另一支则在非洲东北部的荆棘丛中,演化成了步伐稳健的驴,地理上的隔绝让二者各自独立演化,最终形成了两个全新物种。

新物种会出现,可旧物种也会灭亡,二者之间的此消彼长并不一定导致生命的复杂性增加,也有可能降低生命的复杂性。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在推动生命复杂性一直单向前进呢?

通过分析今天地球生命分布的地理格局,我们能够找到背后隐藏的答案。

很明显,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差距往往非常大。从北往南看,地球最北边的陆地,是北冰洋周边的北极冻原。冻原上的植被由耐寒的物种组成,主要是苔藓和地衣,这里没有树木生长,生存的动物种类也很有限。据统计,北极冻原虽然面积巨大,但总共只有不到种高等植物生存。而作者告诉我们,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植物的数量和种类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地区生命的复杂程度。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北极冻原地区的生命复杂程度相当低。

从北极冻原往南,就是北方针叶林系统。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占据了全球森林面积的29%。这里的高等植物种类虽然也不算多,但和北极冻原相比,已经有了明显提升,而且针叶林的主体物种是高大的树木,自身结构也比冻原上的苔藓、地衣要复杂得多。所以,针叶林地区的生命复杂程度明显比北极冻原高。

继续往南,就进入到北温带。中国和美国的大部分国土都位于这一地区。根据统计,北美洲北温带地区的高等植物数量,大约有种,而中国的高等植物数量超过了种。很明显,从针叶林到北温带,生命复杂程度又有了巨大提升。

我们跟着作者的视角,从北温带继续往南,来到赤道附近,这里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位于这一地区的墨西哥,虽然国土面积比美国小,高等植物种类数量却多达种。哥伦比亚和秘鲁的国土面积更小,但他们的鸟类数量都超过了种,要知道,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大国加起来,鸟类数量也只有多种。巴西的绝大部分国土都被亚马孙雨林覆盖,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更是再创新高,领土内有超过种高等植物。纬度相似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生物多样性也很非常丰富,我们就不再展开说了。

通过刚才的列举,我们能总结出什么规律?答案很明显。生物多样性会随着地球纬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加,虽然也有例外,比如沙漠地区的多样性水平很低,但总体趋势是站得住脚的。作者告诉我们,纬度的不同,归根到底是太阳辐射量的不同,越靠近赤道,太阳高度角越大,一年下来,太阳对地表的辐射量就越大。对生物来说,这个变量至关重要,因为植物只有进行了更高水平的光合作用,才会产生更多的有机物,供给整个生态系统运转。

翻开地图我们能发现,地球上凡是温度比较高,水分也相对充足的地方,生命的复杂性水平都很高。这意味着,只要植物能充分利用太阳能,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就势必会朝着复杂的方向演化。太阳能的本质是什么?没错,是能量。现在问题的答案已经浮出水面了,生命大趋势的推动力就是能量。

任何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不管是举起石头还是消化食物,能量都是所有生命活动赖以维持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在历史的长河中,能量是如何一步步推动生命变得更复杂的呢?我把作者的论述,总结成了四个标志性事件。

在生命诞生之初,可利用的能量非常有限。最早的生命都是化能自养菌,化学的化,能量的能,指的是不依赖任何有机营养物,就可以生长、繁殖的菌类。它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通过低效的化学反应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它们也只能通过无氧呼吸的方式,来分解有机物。跟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的能量转化率要低得多。所以,最早的生命结构简单,体积微小,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范围也很狭窄。

能量推动生命向复杂性演化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光合作用的出现。光合作用让太阳能成为生命取之不竭的能量源泉,极大提升了整个生命系统的能量水平。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氧气,让生物开始适应有氧环境,逐渐开始通过有氧呼吸进行代谢。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要比无氧呼吸多出约10倍。能量水平的巨大提升,又为生命复杂性的下一步演化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真核细胞的出现,前面咱们提过它,就是细胞中出现了成形的细胞核。科学家们推测,大约20亿年前,一个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菌,偶然与一个古菌形成了内共生关系。这个词我们不常听到,简单来说,就是这个细菌进入到了古菌体内,然而二者之间开始互相配合、互利共生。细菌逐渐演化成专门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细胞器线粒体。细胞里有很多线粒体,它们就像一个个发电机,让细胞的能量水平远超以往,因此,能够进化出更复杂的结构,比如,成形的细胞核、各式各样的细胞器。自此,真核细胞走上历史舞台。而在真核细胞的基础上演化出的多细胞生物,又一次大幅提升了生命的复杂程度,寒武纪大爆发就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

第三个标志性事件是植物登上陆地。海洋中有不少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绝大多数都是微生物,它们的体积微小、生命周期短,光合作用比较微弱,所以,海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总能量是有限的。而陆地植物就不一样了,它们的体积普遍更大,大面积的叶片层层叠叠,能充分利用每一缕阳光。因此,植物登上陆地,让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水平再次大幅提升。据估计,海洋生物量的总干重,也就是去除水分后的总重量,大约是50亿-亿吨,而陆地生物量则达到了惊人的亿吨,远远高于海洋。相应的,陆地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也远超海洋。

最后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人类大脑的演化。地球上有无数生命都经历过进化和发展,但只有灵长类动物中的人类,在复杂性的发育上达到巅峰。有些动物的大脑体积虽然比人类大,但科学家们发现,真正决定大脑复杂程度和生物智慧的,不是大脑体积,而是大脑和生物体重的比值,又称脑/体质量比。在自然界中,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平均脑/体质量比,远远大于其他所有动物,灵长类动物的脑/体质量比,比其他哺乳动物略高,而人类的脑/体质量比在灵长类动物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

最高的脑/体质量比,给人类带来了最高的智慧水平,也带来了最高水平的能量消耗。大脑耗能巨大,大部分哺乳动物会在大脑上花费大约5%的能量,灵长类动物是9%,而人类是20%。大脑只占人体重的2%,却要消耗20%的能量,足可见大脑这台机器的复杂程度。因此,我们说人脑是生命复杂性进化的巅峰,并不是在夸大其词。

第三部分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生命大趋势背后的推动力是能量。过去一直如此,那未来又将如何?最后一部分,我们把目光转向未来,来聊聊生命大趋势能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未来启示。

人类是生命大趋势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人们并没有因为拥有复杂的大脑就感到满足,而是继续借助能量的推动力,把生命和文明的复杂程度推向更高的水平。

人类最早的尝试是农业。自从掌握了农业技术,人类逐渐摆脱了奔波流离的命运,不再依靠捕猎和采集获取食物,而是靠耕作与收获。农业出现后,农耕社会的人口数量开始迅速增长,说到底,这是因为人类通过农业掌握了更高层次的能量水平。随后不久,人类迈进了文明时代。后面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人类的科技水平一直在快速发展:年前人类学会了炼铁,年前开启了工业革命,年前开始乘坐飞机飞行,50年前登上月球,21世纪以来,互联网又重塑了整个世界。

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的背后,是人类对能量来源的不断迭代,从最早的木柴,到煤炭、石油、电力,再到核裂变和光伏太阳能,每一次能源的迭代,都让人类掌握的能量总水平大幅跃升。同时,人类社会文化和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从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发展到大工业生产的社会化劳作,再到今天全球化的劳动分工,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越来越密集,生命大趋势所代表的复杂化,在人类社会中有了新的发展。

但问题是,这种发展可持续吗?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回到能量上来。能量依然是一切的关键,尤其是,现代生活方式对能量的消耗极其巨大。有人计算过,我们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一次所耗费的电量,能让一盏60瓦的灯泡亮3分钟。一架飞机飞过大西洋要耗费几十吨燃油。如今,全球每天都会消耗万桶石油,每年都会烧掉50亿吨煤。不管是石油还是煤炭,它们都是远古时期动植物遗骸经过千万年演化形成的,不可再生,用完就没了。

地球上任何形式的能源储备都是有限的,而人类对能量的需求却近乎无限。地球上的能源供给,迟早有无法满足需求的那一天。那未来我们该如何是好呢?

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想先和你分享作者提出的一个现象:为什么岛屿上的动物要比大陆上的动物弱?

举个例子,南美洲原来就是个巨大的“岛屿”,在大海中独自漂浮了0多万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哺乳动物群系。后来,由于巴拿马地峡突然闭合,南美洲和北美洲连接在一起,两边的动物开始迁徙和互相竞争,结果是,南美洲在竞争中损失了50%的特有动物属,而原本就与亚欧大陆相连的北美洲,只损失了大约28%。可见,“岛屿”南美洲上的动物,在面对竞争时,确实比“大陆”北美洲的动物们要弱。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的答案是:长久以来,生活在更大陆地上的动物,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比岛屿动物更大。彼此相连的非洲大陆和欧亚大陆,为生物提供了一片巨大的竞技场,提升了这片土地上动物们的生存能力。但我觉得,我们还可以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待这个问题,那就是,不同的地理范围下,生物能够利用的能量上限是不同的。

越小的小岛上,越难以供养大型动物,就像一个小山头不可能养得起一群老虎,因为这个区域提供的能量,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更复杂的生态系统。人类也是如此,有限的地理空间,无法支撑社会的复杂化发展。比如,复活节岛上文明的衰落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复活节岛是太平洋上一座与世隔绝的岛屿,面积差不多是北京西城区的三倍多。多年前,复活节岛上开始有人生存。起初,岛上有一些资源储备,居民们生活得挺不错,还建造了很多著名的复活节岛石像。但随着人口增多,有限的资源被透支,岛上出现了明显的衰退,人口大幅减少,原有的技术丢失,居民们互相残杀,甚至以对方为食,一个文明社会堕落成了野蛮社会。

复活节岛并不是孤例。大洋上的很多孤岛文明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而生活在亚欧大陆上的人们,因为面积广阔、资源充沛,演化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文明。

这与动物的岛屿效应如出一辙。大陆上的社会发展程度更高,表面上看,是因为竞争带来的进化优势,实际上是因为,大陆给当地居民提供了更高的能量上限,能够支撑起更复杂的社会结构。我们再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地球何尝不是宇宙中的一座孤岛,地球给予我们的资源何尝不是有限的?

或许,生命大趋势给我们最重要的未来启示在于,生命的复杂程度不会无条件地提升。人类是不断突破自己,沿着生命大趋势继续推进文明的演化,还是被困在地球这个孤岛上,让生命和文明的发展止步不前?关键取决于,未来的我们能不能掌握更高水平的能量,取决于我们能否走出地球。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离开地球家园探索宇宙,可能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

结语

好,《生命大趋势》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讲到这里。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书名里的“生命大趋势”,是指生命有着不断向复杂化演化的趋势。地球生命从诞生到今天,从原核到真核,从海洋到陆地,生命的复杂程度一直在不断提升。这背后的推动力,是生命所掌握的能量水平越来越高,而生命复杂化的巅峰,是拥有复杂大脑的人类。能量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发展水平,未来能否持续发展,则取决于未来我们能否掌握更高水平的能量。

我们如今生活在最好的时代,经过数千年的文明进步,我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有学者分析中世纪以来的各种数据,发现人类整体的健康状况改善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我们有理由乐观面对未来。但同时,我们似乎也生活在一个麻烦不断的时代,能源透支、环境污染、国际冲突,种种不确定性笼罩着我们,不免让人感到悲观。未来难以预测,乐观与悲观的观点共存,但或许正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才让它变得更加值得期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