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物理学家做细胞研究?物理所的林耿慧副研究员,带领团队发明制作细胞构架,可在三维环境中培养细胞,比二维平面的培养皿更接近生理环境。不仅能藉此了解细胞的物理,也可应用在组织工程、精准医疗等方面。
物理学家研究细胞?你也许心想,这篇文章是不是错评了?其实没有,林耿慧就是研究细胞的物理学家。随着学术领域的大发展,以往我们所认为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越来越的开始跨界融合。就拿近几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或者化学奖来说,获奖得主更多是属于跨界学者,而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
一、细胞构架
林耿慧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有一个潮流鼓励物理科学家(physicalscientist)转到生物学(biology)研究。她研究的软物质领域与生物物理也算接近,生物物理中用了许多软物质的方法。于是,林耿慧回国后就投入了生物物理的研究。
不同于培养皿全新细胞构架创造三维实验空间,林耿慧说,大部分的细胞必须贴附在基材上才能存活。一般培养细胞的基材就是培养皿,但是培养皿是二维的平面,如果想要养出三维的结构,培养皿做不到。然而身体内的细胞,都有三维的结构。
真实细胞生长于三维环境,与二维平面(如培养皿)的条件不同。很早以前就有人想到,可以制造一个三维的构架来培养细胞。许多组织工程学研究试着制作细胞构架,不过一直未能培养出一个有完好功能的组织或器官。因为满足一方面的需求很简单,但满足全方面的要求或者说多方面的要求是比较困难的。
林耿慧认为,要成为一个完好的组织,端视细胞与基材、还有细胞与细胞之间作用力协调出来的结构;但因为现今制作细胞构架的方式很不均匀,导致构架孔洞大小不一,因此很难了解细胞如何与构架作用。
林耿慧想到了统计力学的这个概念:就算给定一模一样的能量、温度条件,还是会有很多的微观状态(microstate);那不如创造出很多一模一样的微环境,去观察里面细胞的状态。我的想法就是让全部微环境都一样,就可以观察很多东西。
吹泡泡技术低成本细胞构架梦想成真。细胞构架该怎么做呢?有些科学家提出3D打印的方法,可惜很难印出够小的孔洞。那为什么要做够小的孔洞呢?
细胞怎么感觉自己在三维?它没眼睛,只能是靠触摸的。林耿慧说,我们如果没有眼睛,也会觉得自己在二维,除非空间的尺度跟自己本身的尺度差不多,可以触摸到环境,才能够感觉自己在三维。细胞的尺度大约是10到微米大小,因此如果做出类似大小的孔洞,就可以让细胞生长在三维的环境。
林耿慧的专长,正好是制作小塑胶球,博士论文就是做胶体粒子,把几百奈米到几百微米的小球堆栈成晶体。她想,这是她的老朋友,现在只要把尺度改成10微米以上就可以了。
二、微流道
查了文献,林耿慧发觉她的想法已经被别人想到了了。但是,读完文献之后,发觉前人的做法并不好,制作过程又慢又贵,自己仍然大有可为。那个时候,微流道刚好发展起来,林耿慧对其研究现况有持续掌握。
她看到一个方法,是用微流道吹泡泡,尺度刚好和细胞构架所需一模一样,就是我要的方法。于是,林耿慧开始在实验室制作这样的泡泡。利用微流道,可以做出大小一样的泡泡。收集起来,把它背景变成胶,再把孔洞相连通,最后就可以拿来装细胞。
实验中通入气体和液体,利用微流道吹泡泡制作细胞构架,林耿慧用微流道来吹泡泡制作细胞构架,实验相当成功。不但成本很低,制作所需时间也很短,做一个不到一分钟,并依此申请了专利,也成功技转。
进化的三维环境让实验与真实更接近,三维的细胞构架,有什么功用呢?不但可以应用于再生医学、人工敷料,也对精准医疗有所帮助。林耿慧表示,现在化学制药成本不算太贵了,最贵的是筛药,而用三维细胞培养来筛药,应该会有更接近身体内细胞的反应。
一般筛药是在二维平面进行。在二维平面上筛出有效的药,最后去做动物实验常常却没有效,原因可能是二维比较不接近生理环境。林耿慧举例,年生物学家米纳碧赛尔(MinaBissell)的团队,把乳癌细胞放在二维和三维环境来做实验。
他们放了一些抗体进去,发现在三维环境,这些恶性肿瘤细胞可以恢复成良性,但在二维环境却维持恶性。如此一来,传统在二维的筛药方法就筛不出来这个药效。
另外,即使是表皮细胞,乍看之下是平坦的二维结构,但事实上,经常要形成管状构造才有功能。例如血管、气管,都需要管状的细胞。而在二维平面上养细胞,很难养出管状结构。
三维细胞培养一大瓶颈在于成本。一般三维培养用的材料如水胶,价格昂贵、操作时间又慢,而林耿慧发明的细胞构架,突破了这些限制;又经由技转公司的进一步改良后,操作上和二维培养一样方便了。
在二维培养皿、三维细胞构架培养的细胞影像中。红色部分是肌动蛋白(F-actin),绿色部分是粘黏的纤维组织(Paxillins)。在二维环境中,细胞呈现平行发展;在三维环境中,细胞长成。
制作出细胞构架只是第一步。林耿慧利用这样的构架来培养细胞,做了各方面的细胞研究。她用物理方法,来量化细胞的体积、曲率,这是与一般生物学不同之处。
三、思想碰撞
林耿慧的研究风格就是测量,然后去量化。那些东西未必是生物学家会去量的。在我看来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因为在之前大家的研究可能更多的局限在专业领域上,没有完全地打破原本的思维限制。
林耿慧说,生物学家量化的东西不一样,例如他们会去量化蛋白质的表现。物理学家则是量化细胞的物理,例如看到弯弯的线,就去量化曲率半径,因为这与细胞的作用力、能量有关。
测量细胞的形态,其实很困难。我们无法拿尺量测细胞,需要凭借影像,而光是处理影像就很麻烦。林耿慧团队突破这些技术困难,获得一些有趣的发现,找到了一些在二维和三维不同的细胞型态。
例如黏着斑尺寸比较小的细胞,其应力纤维也比较细,而黏着斑与应力纤维的分布是环绕整个细胞身体,呈现三维分布。而还有一些尚未发表的结果,皆显示细胞在三维与二维的不同,团队后续希望能从细胞力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差异。
要研究生物物理,跨科重新学常识。生物物理包含许多跨领域专业,林耿慧团队实验成果的背后,其实是艰辛的历程。跨专业说起来很简单,但是作为团队的带头人来说,必须掌握其中的专业背景,并还要清楚团队中每个人的特长,做到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林耿慧笑说:带领跨领域的实验室比较累,有时学生来实验室前没有足够的背景常识,更不用说非常少学生来实验室前,就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在前期的工作中,可能更多的是,让学生补足短板,把专业度提升上去,特别是一些专业上的常识。
林耿慧说明,因为没有现成的生物物理学系,可以教给学生所需的背景常识,所以学生来实验室都需要从头学起。有些学生学得快,有些学生会在一些不同领域中应该是常识的细节上出错。
例如:之前曾带过机械系的学生,不知道将化学样品加入溶液后要充分混合才能使用。在团队里,擅长养细胞的学生不一定会写程序,而擅长写程序的学生不一定会养细胞,因此研究经常要拆开来做。
此外,团队与生物学家合作,也是不断磨合的过程。林耿慧谈到,物理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学不同:物理学家很多研究是基于观察的研究,并且习惯套用理论来解释事情;而生物学家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假说检验。
四、总结
偶尔,跨领域合作中,由于彼此不够了解对方的领域,有时会高估彼此的能力。虽然并非易事,但林耿慧团队仍持续和生物学家合作,得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无一不见证一路上的跌跌撞撞。
从软物质起家,林耿慧跨入生物的范畴,以物理的方法研究细胞。就像《平面国》一书所传播的三维福音:向上,而非向北,通过细胞构架开启三维的视角,也得以对生命的最小单位有更多探索的空间。我们也可以凭借科学家们的研究,从而获得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