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援非医生洪志明化病例为ldquo课件 [复制链接]

1#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m.39.net/news/a_6185499.html

“请缨援非、医术报国,是多少辈中华医护人员的热血梦想。能够接力援非之棒,我很高兴,也很自豪。”

援非医生洪志明

年9月18日,来自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医院小儿内科的医生——洪志明,他背上了行囊,惜别了故乡的父母妻儿和同事们,启程飞往博茨瓦纳,开启长达两年的援非征程。他说,他将以医生的视角去感受非洲,尽己所能帮助受援国的患儿。

他是队内的“老大哥”

在同行的同批援博医疗队内不少是80后,生于年的洪志明是不多的几位“老大哥”之一,抵达博兹瓦纳后,年长几岁的他除了承担队内防疫物资和药械管理外,平时也尽可能多去做一些琐事,给队友们多一些照料,比如外出采买、下地干活、砍柴清扫……驻地里经常有他忙碌的身影和快乐的笑声。

克服重重困难投入援非工作

医院缺乏有资历的儿科医生,医疗队的两名儿科医生被分配到了相隔医院,其中,位于首都哈博罗内医院就是洪志明的新单位。

洪志明抵达新单医院

虽然出发之前已经接受了近一年的集训,对当地的疾病诊疗常规有所了解,也做足了心理准备,开展工作初期,洪志明还是面临了不少难题——

新单位儿科虽然有4个医疗组,但其实每个组并没有细分亚专业,也没有明确分工,也就是说,在科内,无论来什么病人什么病种他都得接诊并处理。

其次是语言问题,为了能跟当地同事和患者无障碍沟通,为此,他至今都保持着“每日打卡”学习英语的习惯。

新冠疫情更可谓严峻!在这个仅万人口的国家,每天都有多例确诊。作为一线医生,面屏、口罩、帽子已是洪志明全套的防疫装备。洪志明开玩笑说,“新冠已经把我们‘包围’了,接诊的每一个患儿及家属,在新冠核酸检测结果未出时,有可能就是一个阳性病患。科室里经常有隔壁医学院的学生前来实习,但也是在不久前有6个医学生被确诊,在医院内也常传出某个医护人员确诊被隔离的消息。”

除此之外,在工作中,洪志明也时常会接诊到患有其他传染病的患儿,有一次紧急处理了一个口吐白沫的患儿,之后他才得到报告显示刚接诊过的孩子同时也是艾滋病及肺结核感染者……

“新冠疫情如此肆虐,艾滋病感染率如此之高,这在国内是很难想象的,我们却已经习以为常。”洪志明说,“对家人我们也都是报喜不报忧,说的最多的就是没事的,放心吧……”

将每一个病例变成“补课”课件

在博茨瓦纳,小儿多发的疾病仍是感染性疾病,包括寄生虫、结核感染等。然而,常见的疾病却并不意味着好治。

“很多国内简单的检查,这里因为缺乏设备都没开展,平时疾病的诊治,更多是依赖查体手法以及往日积累的临床经验。”因为新单位医疗条件所限,洪志明深感,“也正因为如此,正确诊断就显得格外关键!”

有一次,洪志明参与一个病案讨论,一位月龄8个月的患儿反复发热3个多月,病因不明。发病以来,医院转诊入院后的10余天时间里,提供给他的检查报告只有3张不同日期的血常规报告,而有的医生对于血常规的解读过于片面。

“对于感染性疾病来说,一份血常规报告所反映的指标有时是不够的,换作在国内可能还会增加一些炎症指标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PCT等项目结合辅助诊断。反过来,通过这个病例也使我认识到在当地有限的医疗条件下,正确解读血常规报告在临床中对某些疾病的诊治尤其重要。”

在接下来的查房中,洪志刚有意识的结合患儿病情特点,从免疫、感染、血液三方面为科室年轻医生进行血常规相应解读,提出相关的诊疗计划。他们均表示受益匪浅,学到了一些医学书上未提及的、比较实用的临床知识。

援非医生洪志明为当地医生培训

还有一次,外院转诊来一位2岁患儿,因为急性胃肠炎,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因严重低钾导致患儿心脏骤停,在洪志明与其他医护人员积极抢救后,最后患儿成功渡过危险。之后,他在科内多次讲解对某些危重症患儿的早期识别和处理,希望对其他医生们有所启发。

工作里,除了充分合理的利用自己的临床经验,洪志明还做到了“有所融入,有所变通”,习惯并适应当地的医疗环境,不仅要发现自己所能改变的不足之处,也要吸取值得借鉴的地方不断提升自我,将援助的意义最大化。

多次收到华裔同胞的求助

“在异国他乡,遇到同胞,总感觉特别亲切,在异国他乡,中国人之间就是彼此的亲朋好友。”洪志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博兹瓦纳还有很多在这里定居、工作、旅游的中华同胞。因新冠疫情导致当地医疗负荷,作为医生的他多次收到了来自中国人的求助信息。

其中,有数位新冠确诊的华人同胞,洪志明在接到求助电话后,给予了他们很多帮助和进一步处理的指导,以及新冠防控的办法,引导华人同胞积极、正确的对抗新冠疫情;

还有一个华医院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术后却反复多日高热不退,复查血常规炎症指标很高。走投无路之下,患儿的父亲求助于中国援博医疗队,洪志明得知情况后,主动要求与医疗队普外科医生一起前去会诊,考虑患儿为术后脓肿形成,最后,确定为患儿行二次手术,洪志明则给予指导调整抗生素治疗……

“中国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工作中,关心患者和同事;下班后,关心粮食和蔬菜。”在博茨瓦纳半年之后,洪志明过上了这样的生活,这是他过去工作二十年所没有过的全新体验。他说,“来非洲之前,本以为援非很苦,家人也挺担心的,没想到来了以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很快地融入了这里。”

援非医生洪志明在院子里种下各种蔬菜瓜果

他和同批援博医疗队员一起在驻地宿舍前后的院子里种下了丝瓜、葱、地瓜等等,这些同样来自中国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在非洲这片沃土里成长得郁郁葱葱,得到了喜人的收获。而他们,作为中国医生的代表,也将竭力为这片土地带来不一样的医疗成果。

是“来援”也是“被援”!

“能用自己的专长帮助他人是我最大的收获。同样的,在我们伸出援手之时,我们也得到了他人的美好馈赠。”在医疗队驻地生活期间,洪志明及其他医疗队成员都得到了周围邻居以及其他当地人的尊敬与善待,在工作里,当地医生对这批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中国医生同样给以了许多关怀与帮助。

刚到新单位没几天,因为语言不够熟稔,且思念家人,洪志明情绪有些低落,有一位黑人护士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句关切的“Areyouok?”,让他倍感温暖,重新积极的投入到工作里。

还有一回,他同医疗队成员一起外出采买生活物资,汽车却在半路抛锚了。路过的当地人知道他们是援非医生之后,不仅把自己的备用轮胎借给了他们,还亲自帮他们安装上……

援非医生洪志明与同事们

“我们是‘来援’,也是‘被援’。当地同事以及老百姓对我们的接纳与信任,我们同样心怀感恩。我会尽自己所能,多做一些事情。”洪志明诚恳地说。

问及接下来工作上有什么进一步的打算,洪志明说,除了继续给年轻医生多做一些培训,希望能开设一个“免疫专科门诊”,为一些免疫功能低下、过敏性疾病以及特殊状态儿童预防接种咨询的患儿服务。

整理编辑:汪大宝

1.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转载请注明出处:泉州医声

3.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