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外泌体越来越多的被提起,CNS里常常有它,自然基金课题总有它,Pubmed里的文章数量呈现暴风增长,涉及癌症、免疫、病*感染、心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全方位研究,甚至还有美容相关研究。
想当初,外泌体刚被发现的时候,还被贴上了“代谢废物”的标签,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科研宠儿!妥妥的拿着“废柴逆天”主角剧本。
外泌体(Exosome)是什么?
所有原核和真核细胞在生理正常或异常时,均可通过出芽的方式释放各种各样的膜包裹的囊泡(Extracellularvesicles,EVs)到胞外环境中,如外泌体、微囊泡、凋亡小体。胞外囊泡可广泛的分为两类,核外颗粒体(Ectosome)和外泌体。核外颗粒体是从质膜脱离的外出芽小泡,包括直径在~50nm-1μm的微泡、微粒和大囊泡。
外泌体是细胞核内体途径起源的、直径在~40-nm(平均nm)的囊泡。外泌体的产生涉及到一个独特的细胞内调节过程,这可能决定了它们的组成,从而决定了它们的功能。图1.外泌体结构和内容物外泌体的产生和分泌外泌体的产生涉及质膜的双重内陷、和含有腔内小泡(Intraluminalvesicles,ILVs)、细胞内多囊泡体(Multivesicularbodies,MVBs)的形成。ILVs通过MVBs与质膜的融合和胞吐,最终以外泌体的形式分泌到胞外。质膜的第一次内陷形成一个杯状结构,其中包含细胞表面的蛋白与胞外一些可溶性蛋白,这个过程形成了早期内涵体(Early-sortingendosome,ESE)。ESEs可发展为成熟的晚期内涵体(Late-sortingendosomes,LSEs),并最终生成MVBs。MVBs是通过质膜双凹形成的,这一过程导致MVBs含有多个ILVs(未来的外泌体)。MVBs可以与溶酶体或自噬体融合被降解,或与质膜融合以释放所含的ILVs为外泌体。图2.外泌体的生成、分泌和分类外泌体的起源和形成方式导致其内容物、形状、大小均有差异,从而会影响受体细胞的不同功能,这种特性被称为外泌体的异质性。外泌体可通过其大小和表面特异性标记被识别,包括TSG、Alix、Flotillin-1、CD63、CD9等。
外泌体分泌途径的分子机制■ESCRT
说起分泌和转运,不得不提转运所需的内涵体分选复合体(Endosomalsor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