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医道抗疫医道专业学习平台
现阶段,全球冠状病*病(COVID-19)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虽然国际上公认COVID-19整体病死率并不高,但重症和危重症的死亡率相对较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疫情报告指出,危重患者的死亡率超过50%[1]。
图片来源:网络根据《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规定,新型冠状病*肺炎临床分型包括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方案同时新增了重型、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包括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外周血炎症因子如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进行性上升;乳酸进行性升高;肺内病变在短期内迅速进展[2]。因此,临床必须加强监测关键预警指标、警惕轻症患者重症化风险。
IL-6是导致重症的重要因素
5月20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与新冠临床结果相关的病*和宿主因素》的论文[3],揭示了新型冠状病*性肺炎的分子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特征,尤其是发现了向重症转化的关键预警因子。研究分析了1月20日至2月25日期间来自上海的例新冠确诊病例样本的病*基因组变异、临床表现特点和免疫反应改变等数据,发现在患有严重或危重疾病的患者中,观察到治疗期间高水平的炎症因子指标人白介素6(IL-6)以及人白介素8(IL-8),这与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相关。
MedRxiv预印本上发布的另外一项研究[4]收集了69例重症及非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分析了外周血细胞与细胞因子、临床表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发现患者整体免疫学指标和大多数炎症指标基本在正常范围内,但重症患者基线IL-6水平明显升高;在治疗前后对IL-6进行评估的30例重症患者中,25例患者治疗后的IL-6水平显著降低且CT评估得到改善,3例疾病进展的患者IL-6水平进一步升高。以上研究证实了IL-6水平与COVID-19患者感染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因此,IL-6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的有力辅助器,并能及时反映治疗疗效。
动态监测IL-6水平
及时阻断“细胞因子风暴”
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早在年1月24日发表的两篇关于新型冠状病*的研究论文指出,在COVID-19危重症患者中,出现了致命的细胞因子风暴现象[5-6]。
“细胞因子风暴”是指由感染等原因引起机体迅速大量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IL-12、IFN-α、IFN-β、IFN-γ、MCP-1和IL-8等。正常情况下,适度的免疫应答能够帮助机体清除感染,但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时,就会产生大量炎性介质,对机体进行猛烈攻击,可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多器官衰竭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作为细胞因子中的重要成员,IL-6在COVID-19患者的病情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免疫失衡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表现之一是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导致的细胞因子大量释放。监测IL-6等促炎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反映患者的免疫状态,早期预警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和重症化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免疫调节治疗,及时阻断细胞因子风暴,改善患者预后。根据经验,IL-6水平在病程中迅速升高,超过正常上限5倍,能够辅助诊断。病*变异对临床症状
无显著影响
同样的,在《与新冠临床结果相关的病*和宿主因素》中,研究团队发现新冠病*主要有两个分支(CladeI和CladeII)。已确认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的6例患者均集中在其中一个分枝中(CladeI),而CladeII患者无该接触史,这提示了新冠疫情的发生并不局限于华南海鲜市场,病*的起源时间可能更早,或许在去年的11月以前。但是没有发现两种病*分支有显著的临床结果的差异。
图片来源:网络此外,通过对疫情暴发的不同时间阶段和不同区域患者的病*基因序列变异特征的比较分析,研究团队从上海病例分离的病*基因组中识别了个碱基改变,其重复出现的突变与已公布的病*序列一致,呈现较为稳定的进化过程,这提示该病*可能在疫情早期就已适应在人类宿主中传播。
这些数据为病*和宿主因素在疾病机理中发挥的各自作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并强调早期干预性治疗的重要性。因此,临床必须重视关键预警指标的检测,强调IL-6在COVID-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警惕轻症患者重症化风险。
参考资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