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CNS精彩不断2020外泌体组学研究进展
TUhjnbcbe - 2024/3/5 16:50:00

外泌体是大多数细胞能分泌的微小膜泡,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直径大约40-nm。发现之初,仅以为外泌体能清理细胞内部的“垃圾”。然而,深入研究发现,这种微小膜泡包裹多种细胞特异的蛋白、脂质和核酸等物质,并将携带的信号分子传递给靶细胞,影响和改变了远端细胞功能。目前在肿瘤免疫,肿瘤转移,组织修复多个领域均发现了外泌体的重要功能,并且可以作为一种很好靶向给药系统。作为当下热门研究方向,以外泌体为主题的研究进展非常迅猛,下面我们就一起回顾下年度近期外泌体相关研究进展吧!

01.

Thebiology,function,andbiomedicalapplicationsofexosomes

Science..02IF=41.

外泌体领域大牛RaghuKalluri教授在《Science》杂志发表外泌体的综述性文章。该篇文章首先介绍了细胞外囊泡(EV)的发生起源,细胞外囊泡(EV)异质性等背景信息。在细胞外囊泡(EV)的生物学功能方面,分别阐述了在细胞间通信、哺乳动物的繁殖和发育、免疫反应和感染、代谢和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在外泌体的未来发展中,指出细胞外囊泡(EV)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会发掘出更多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在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有将会有更多的应用潜力和价值。

02.

ExtracellularVesicleandParticleBiomarkersDefineMultipleHumanCancers

Cell..08IF=38.6

来自美国康奈尔医学中心等多个研究团队,对来自个人的组织、血浆、体液来源的外囊泡及颗粒(ExtracellularVesicleandParticle,EVP)进行labelfree和PRM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了新EVP标记物。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找到了组织来源的外囊泡肿瘤分类标志物;以及血液来源的外囊泡肿瘤诊断标志物。该研究证明外囊泡及颗粒(EVP)蛋白能够作为肿瘤检测和分类的可靠标志物。

03.

Subpopulationsofextracellularvesiclesfromhumanmetastaticmelanomatissueidentifiedbyquantitativeproteomicsafteroptimizedisolation.

JExtracellVesicles.02IF=14

瑞典哥德堡大学医学院于年发表的该项研究成果,建立了一种直接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并分类出EVs亚群的方法,并进一步通过TMT定量蛋白质组学鉴定EVs亚群。蛋白质组学的结果可明显区分不同EVs亚群蛋白质表达特点,并获得了用来区分不同EVs亚群的蛋白标志物。

04.

Omics-DrivenSystemsInterrogationofMetabolicDysregulationinCOVID-19Pathogenesi.

CellMetabolism.06IF=21.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利用代谢组+脂质组技术分析了轻、中、重症COVID-19患者及健康对照的血浆及外泌体极性代谢物和脂质组成,揭示了新冠COVID-19发病机制中的代谢失调。发现了与COVID-19病理学相关的代谢产物簇,同时也为富含GM3的外泌体参与COVID-19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证据。

05.

SmallExtracellularVesiclesHaveGSTActivityandAmeliorateSenescence-RelatedTissueDamage.

CellMetabolism.07IF=21.

英国伦敦玛丽皇后大学AnaO’Loghlen团队通过Labelfree蛋白组分析iRAS衰老细胞系、etoposide诱导的衰老细胞系与对照组iC细胞系的外泌体蛋白水平差异。结果发现iC细胞的外泌体较衰老细胞的外泌体富含更多抗氧化相关的蛋白,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富集尤为显著,其中谷胱甘肽转移酶GSTM2在非衰老细胞的外泌体中含量最高。

1
查看完整版本: CNS精彩不断2020外泌体组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