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脑科学日报
年4月29日
科学时讯
1,Autophagy:南京医科大学鲁明教授团队发现帕金森病DA神经元线粒体稳态调控新机制来源:Autophagy帕金森病(PD)是全球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发病与中脑黑质致密部DA神经元丢失和路易小体积聚有关。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鲁明教授课题组首次报道了环状RNA-CircEPS15在PD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揭示circEPS15通过MIR24-3p-PINK1轴介导的线粒体功能稳态延缓多巴胺能(DA)神经元变性的调控机制。该研究从人群,动物和细胞水平阐明了circEPS15在PD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及其新机制,为PD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了潜在生物标志物,为PD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阅读链接:Autophagy:南京医科大学鲁明教授团队发现帕金森病DA神经元线粒体稳态调控新机制
2,SciTranslMed:反义核苷酸靶向H3.3治疗难治弥漫性原发性脑桥胶质瘤TopofForm来源:BioArtMED
在儿科脑肿瘤中,儿科高级胶质瘤(pHGGs)的发病率占10-15%,且治疗效果较差,其中大约一半的pHGGs被称为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MGs),在中线呈弥漫性分布,包括丘脑、中脑和脑桥,在DMGs中,尤为严重的亚型被称为弥漫性原发性脑桥胶质瘤(DIPG)。近日,冷泉港实验室AdrianKrainer团队在H3.3K27MDIPG患者细胞中应用反义寡核苷酸(ASOs)进行治疗,通过使用经过化学修饰的“gapmer”寡核苷酸与互补的RNA序列杂交并介导RNase-H切割目标转录物,实现治疗DIPG的效果。
阅读链接:SciTranslMed:反义核苷酸靶向H3.3治疗难治弥漫性原发性脑桥胶质瘤TopofForm
3,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基于NO2检测的人工感知突触的风险感知与反馈控制反应系统来源:WEST可穿戴电子
人工突触可以同时用来作为记忆和处理电信号的基本单元。人们藉此通过各种仿生人工神经网络高效地处理数据,以此来克服各种传统计算技术的局限性。NO2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需检测的一种重要气体,然而在大多数研究中,NO2的浓度仅被转换为电子信号,一套能够正确处理、判断和反应变化的气体环境反馈控制响应系统仍有待建立。
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加州理工学院医学工程系的YongsukChoi课题组,建立了一种基于NO2的检测人工感觉突触。它采用了一种有机异质结构,包括电荷捕获层和空穴传导层。NO2可以穿透有机异质结构并在电荷俘获层中俘获电子,导致载流子在空穴导电层中累积、并使得器件形态可以进行保持行为。
阅读链接: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基于NO2检测的人工感知突触的风险感知与反馈控制反应系统
4,JAmChemSoc:同型膜增强的血脑屏障穿越和胶质母细胞瘤靶向用于精确手术切除和光热治疗来源:李平课题组
胶质母细胞瘤(GBM)有两种典型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辅助放疗/化疗是大多数晚期GBM患者的首选标准方法。但手术切除存在局限性,不能将肿瘤完全切除,导致预后差,而大面积切除会导致包括运动和语言在内的关键神经功能损害。
近日,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戴志晖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王兆寅副教授和南京医科大学尤永平教授开发了一种功能纳米颗粒GBM-PDTCM
AuNRs,用于手术切除和光热疗法来治疗GBM。基于患者来源的肿瘤细胞膜与脑细胞膜的高度同源性,纳米颗粒实现了高效的血脑屏障穿越和选择性GBM靶向。同时,由于GBM-PDTCMAuNRs能够在GBM病灶处产生荧光和拉曼信号,在双重信号引导下对肿瘤进行精准切除,改善晚期GBM的手术治疗。此外,GBM-PDTCM促进纳米颗粒进入肿瘤组织,促进光热效应。阅读链接:JAmChemSoc:同型膜增强的血脑屏障穿越和胶质母细胞瘤靶向用于精确手术切除和光热治疗
5,Aging:来自英国生物库的发现——锂治疗延长了人类的寿命来源:梅斯神经新前沿
微量元素锂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碱金属。由于锂具有稳定情绪的特性,50多年来,锂一直被处方给受情绪和情感障碍影响的人。锂是双相情感障碍最有效的维持治疗方法,它可以单独或与其他精神药物联合使用,作为其他情绪和情感障碍(ICD10F30-39)的急性疗法,如急性躁狂症和双相抑郁症。近日一篇研究发现,锂是增加生存效果的最强因素,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使用者相比,锂使用者在特定年龄段的死亡几率低3.倍。虽然这些结果可能进一步支持使用锂作为老年保护的补充,但应该注意的是,在英国生物库/NHS环境下应用的剂量需要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的密切监督。
阅读链接:Aging:来自英国生物库的发现——锂治疗延长了人类的寿命
6,Neurology:简单的测试可以在症状出现之前很久就预测认知障碍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些没有思维和记忆问题的人实际上可能有非常细微的早期认知障碍的迹象。近日研究发现,一项敏感而简单的记忆测试预测了原本被认为认知正常的人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这项研究涉及了名平均年龄为69岁的人,他们在研究开始时没有思维或记忆问题。他们接受了一项简单的记忆测试,并随访了长达10年。作为客观记忆障碍阶段(SOMI)系统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向参与者展示了四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四个物品的图画。他们被要求识别属于某个特定类别的物品。研究结果支持使用SOMI系统来识别最有可能出现认知障碍的人。
阅读链接:Neurology:简单的测试可以在症状出现之前很久就预测认知障碍
7,为什么一直服用的抗抑郁药突然「失效」了?来源:大话精神
对那些情绪低落、对曾经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倦怠和缺乏精力等症状的人,抗抑郁药往往有神奇的疗效。对于中度、重度或慢性抑郁症患者来说尤其如此然而,抗抑郁药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长久之计。一些研究表明,在使用抗抑郁药的两年内,复发率约为23%。
为什么一直服用的抗抑郁药不再起作用?可能原因包括:使用其他药物干扰其效果,使用酒精或其他药物,患有其他疾病,承受额外的压力等等。此外,抑郁症复发,很可能使药物不再有效。
阅读链接:为什么一直服用的抗抑郁药突然「失效」了?
8,有人能在“JOMO”中寻得真正的快乐吗?来源:雷雳和学生们
“JOMO”(joyofmissingout)作为一个流行用语描述的是健康的独处享受,与消极的“FOMO”(fearofmissingout)一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个对两组成年人的样本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JOMO带来的影响喜忧参半,有证据表明JOMO的背后隐藏着些许焦虑。总体而言,大部分人都喜欢与他人建立联结,有些人之所以会享受“错失”,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孤独本身或者是那种富有禅意的、宁静的体验,而是因为他们单纯地想避免社交互动。此外,JOMO和社交媒体使用之间的正相关。虽然其他研究确定了错失恐惧(FOMO)与低自尊和孤独感的联系,但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FOMO,人们对JOMO的体验感可能并不那么清晰。
阅读连接:有人能在“JOMO”中寻得真正的快乐吗?
审校: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