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百济入局,PROTAC技术趋于成熟
TUhjnbcbe - 2025/1/21 19:44:00

8月16日,百济神州在ClinicalTrials.gov登记了靶向BTK的降解剂BGB-,适应症包括B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等,这是百济神州首个启动临床的PROTAC项目。PROTAC(Proteolysis-targetingchimera)全称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即利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诱导靶向蛋白降解。近年来,PROTAC技术日臻成熟,未来有望突破不可成药的难题,并克服由于靶标突变或过表达带来的耐药性问题。

PROTAC概念

自从人类基因组被解读以来,研究人员便试图靶向成千上万导致疾病的蛋白。但目前仅有20%的蛋白能用小分子或大分子药物调控,高达80%的蛋白无法被现有药物调控。此外,由于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均需要持续占据靶蛋白活性位点以阻断其功能,因此需要达到足够高的浓度方可发挥作用,这种作用机制不可避免带来耐药性或不可成药等问题。PROTAC技术是药物研发的新兴方向,与传统药物阻断蛋白的模式不同,PROTAC通过两种配体与靶蛋白与泛素E3连接酶同时结合,形成稳定的靶蛋白-PROTAC-E3连接酶三元复合物,诱导泛素化并由蛋白酶体降解,有望突破不可成药的蛋白靶标。

图:不可成药蛋白示意图

PROTAC的技术源头与泛素调节的蛋白降解关系密切。泛素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的小蛋白,由7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大约为8.45kDa。泛素的主要功能是标记需要分解的蛋白质,当泛素连接到蛋白上后,会导致这些蛋白被运送到蛋白酶体中进行降解,实现细胞内蛋白的平衡。总的来说,泛素参与了细胞周期、增殖、凋亡、分化、转移、基因表达、转录调节、信号传递、损伤修复、炎症免疫等几乎一切生命活动的调控。

蛋白质泛素化作用是后翻译修饰的一种常见形式,该过程能够调节不同细胞途径中各式各样的蛋白质底物。蛋白质泛素化是一种ATP依赖的酶促反应,其降解过程须通过三种酶逐步催化,包括E1泛素激活酶、E2泛素结合酶和E3泛素连接酶(E3ligase)。具体而言,首先,E1水解ATP成功将泛素分子腺苷酸化,泛素转移到E1的半胱氨酸残基上;其次被腺苷酸化的泛素分子转移到E2的半胱氨酸残基上;然后,E3识别需要被降解的靶蛋白,并催化泛素分子从E2上转移至靶蛋白上;最终26S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连续被四个及以上泛素化的靶蛋白。

图:蛋白质泛素化示意图

PROTAC的结构:小分子PROTAC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目标蛋白(Proteinofinterest,POI)配体、E3泛素连接酶配体及连接体Linker。当PROTAC分子进入细胞后,其结构中的目标蛋白配体可特异性地与相应的靶蛋白结合,而另一端可以募集E3连接酶从而形成POI-PROTAC-E3ligase三元复合物,其中E3连接酶可介导泛素结合酶E2对POI泛素化。三元复合物解离后,被泛素“标记”的POI被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从而选择性降低靶蛋白的水平。

图:PROTAC作用机制示意图

理论上,PROTAC仅提供结合活性,无需直接抑制目标蛋白的功能活性,通常认为是事件驱动,即“Event-driven”,而非传统的占有驱动“Occupancydriven”。其优点主要包括靶向不可成药蛋白、克服耐药性问题、药物剂量较低等。

第一,靶向不可成药蛋白,克服耐药性问题。PROTAC既可有效靶向目标蛋白,又可以将其降解清除。与传统小分子药物不同,PROTAC无需与目标蛋白长时间和高强度的结合,便可捕获蛋白并将其降解,因此有望突破传统难以成药的靶点并克服耐药性问题。

第二,药物剂量较低。PROTAC的反应过程类似催化反应,药物可重复利用,裂解目标蛋白,并不需要等摩尔量的药物,药物的剂量有望降低。

但PROTAC开发难度较大,目前在研的PROTAC存在口服吸收及过膜性较差等问题。一方面,PROTAC药物属于双靶点药物,分子量较大,结构复杂,药代动力学并不乐观,口服吸收和过膜性存在挑战;另一方面,PROTAC靶标蛋白降解能力显著,但由于靶蛋白在正常细胞中也会表达,PROTAC对正常组织的毒性须密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济入局,PROTAC技术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