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利用杀伤性先天样T细胞有望开发出新一代的癌症免疫疗法
doi:10./s---1.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他们发现了一种缺乏PD-1却高度表达自然杀伤细胞受体的类先天性杀伤型T细胞(KillerInnate-likeTcell,ILTCK),有望推动免疫疗法向全新方向发展。
不同于传统T细胞倾向于识别肿瘤新生抗原,新发现的ILTCK识别的是肿瘤原生抗原,这使ILTCK可以在原生抗原遍布的肿瘤内部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ILTCK不表达PD-1和其他免疫抑制受体,因此不会进入细胞耗竭状态,是能够持续性发展的抗癌T细胞类型。同时研究团队也的确观察到ILTCK对肿瘤细胞展现出了更强大的细胞毒性。
《Science》:用干细胞制造可育精子,不育大鼠也有了健康后代doi:10./science.abl近日,一支由日本科学家主导的科研团队以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动物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在体外使用干细胞制造出“原始生殖细胞”,并将这些细胞移植到无精子的大鼠睾丸内,成功产生了有功能的精子,最终孕育出健康的后代。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过去科学家们曾在小鼠实验中制作出“人工精子”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功之后,然而其他动物中一直还没有成功案例。此次,科学家们终于在大鼠身上实现了新突破,更重要的是,相比小鼠,大鼠的生理特征与人类更相似,这也意味着我们离利用干细胞实现生命再造更进一步。
《eLife》:13天年轻30岁!精简版iPSC,让皮肤细胞重返青春doi:10./eLife.716242年4月,英国剑桥附属的Babraham研究所对外宣布了“成熟期瞬态重编程”(MPTR)方法:他们在iPSC细胞重编程过程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能在不丧失细胞原本身份特征的情况下,让皮肤细胞的表观遗传年龄和转录组年轻30岁,整个过程耗时13天。目前研究已经被《eLife》(影响因子:8.)收录。目前剑桥研究者正尝试在其他种类细胞上复刻这种现象,如若成真,那么这项技术不但对皮肤抗老有益,也将是阿尔兹海默症等各类退行性疾病的新希望。
《SCTM》:干细胞显著缓解难治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延长患者生存期doi:10./stcltm/szac近日,来自西班牙的研究团队整理了10年间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62名患者数据,研究证实:干细胞疗法能有效改善类固醇耐药性GVHD,延长患者生存期,是一种颇具潜力的创新疗法。62名患者,45名男性(7名儿童)和17名女性(2名儿童)接受了治疗。58.7%的急性GVHD患者的总体缓解。慢性GVHD患者的总体反应为65.50%。此外,儿童更容易应答MSCs疗法,其中慢性GVHD缓解率为75%,急性GVHD缓解率更是高达%。
《JNeurosci》:新型干细胞疗法或有望治疗人类脊髓损伤doi:10./JNEUROSCI.-21.2创伤性脊髓损伤(SCI,traumaticspinalcordinjury)是一种导致年轻人永久性神经系统残疾的主要原因,而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前体替换受损的脊髓细胞。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TheJournalofNeuroscience,来自曼尼托巴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干细胞的疗法,其或有望帮助开发治疗人类脊髓损伤的新型再生疗法。受损脊髓组织中存在一类抑制性分子(CSPG/LAR/PTPσ),其或会潜在限制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这种新型干细胞疗法能在移植阶段治疗性地阻断这些分子的功能,增加干细胞的生存率,提高神经治疗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