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近日,北京大学、医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公布的一项成果,为治愈乙肝带来曙光。研究者首次证明,利用化学小分子调控细胞信号通路,可在体外成功实现肝细胞功能的长期维持,这为抗乙肝病毒药物提供了理想的高通量筛选模型,为治愈乙型肝炎带来希望。该成果已于近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上,论文题目为《原代人肝脏细胞在体外的长期功能性维持》。
图片来自北大新闻网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多种发育信号精确调控,分化产生功能各异的细胞并长期稳定地维持其生理功能。然而,这些功能细胞一旦离开体内微环境便会迅速去分化并失去功能。此外,由于缺乏适当的培养条件与微环境,体外源于干细胞诱导分化所获得的功能细胞,很难真正成熟并长期维持其功能。如何诱导获得功能成熟的细胞并在体外保持其功能性是再生医学的关键瓶颈。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尝试了改变培养材料、共培养及三维培养等多种方法,但始终未能建立一个简单高效且稳定的功能细胞体外培养体系。
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宏魁课题组、医院教授卢实春课题组和复旦大学教授袁正宏课题组合作推进研究。其中,邓宏魁课题组以体外培养过程中快速失去功能的人原代肝细胞为研究对象,筛选到五种化学小分子组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