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老年患者,突发便血一周。
结肠镜+胃镜排除了小肠远端及近端的出血可能。目前的可疑出血范围集中在小肠。
小肠出血往往原因不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小肠长度及移动,诊断比较困难。主要出血病因为:血管性病变、小肠粘膜溃疡、药物相关小肠病变、小肠肿瘤、小肠肠炎、小肠息肉憩室及Crohn病、缺血性肠病。
而血管性病变包括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毛细血管静脉扩张、动静脉畸形、Dieulafoy病变。而老年人小肠出血的主要病因为血管病变。
此例患者急诊行腹部CT增强。未见明显小肠病变。反而意外发现了腹主动脉瘤,接近髂总动脉分叉部位。
而实际上腹主动脉瘤高发部位即在髂总动脉分叉处。
目前看,可能的解释是
腹主动脉瘤的发展,导致肠系膜血管缺血,形成缺血性肠炎,导致便血。
腹主动脉瘤与导致老年人小肠出血疾病的病因-血管病变具有高度病因关联。
腹主动脉瘤与导致小肠出血性疾病独立,比如急性出血性肠炎。
下面补充介绍一下急性出血性肠炎。
基本情况:
急性出血性肠炎,又称为急性节段性肠炎或节段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国外称之为坏死性肠炎。本病多为急性炎症,但并非一定出现肠坏死。以血便为主要的症状。夏秋季多见,青少年和儿童多见。国外多为新生儿。
病理特点:
病变多发生在回肠或空肠段。节段性病变可能,常容易与Crohn病的急性期混淆。急性出血性肠炎多为凝固坏死,无增殖改变。伴随粘膜下层充血血肿出血和大量炎性细胞的浸润,而Crohn病急性期多为水肿和淋巴管扩张。肠壁小动脉等出现纤维素样坏死而非特异性肉芽肿。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发病急骤,腹痛为突出表现,脐周疼痛。伴随寒战发热和腹泻,腹泻为血便,呈现血水样或果酱样。部分病人突出表现为血便而无腹痛。不少患者出现临床表现时已伴随中*性休克。当在夏秋季接诊此类相似情况时(剧烈腹痛、腹泻、血便),多容易误诊为肠套叠、细菌性痢疾、急性阑尾炎。误诊率极高。
治疗方案:
本病的治疗以保守药物为主,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尤其是厌氧菌)。少部分患者可能因肠坏死穿孔需要手术干预。死亡率较高。
回到此例病人,接下来为了明确病变,除了稳定腹主动脉瘤,还需进一步行小肠镜。解释1的可能性较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