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知识延伸
01低级别胶质瘤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医学术语简称“毛星”,这一亚型专门盯上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是,它是发展最慢最慢的,可以说是胶质瘤中为数不多的“可塑之才”;
2弥漫星形细胞瘤最常见的低级别胶质瘤,此类肿瘤好发生在35-40岁之间的人群中,根据是否有IDH基因突变,又分为两种亚型(后期再详述);
3少突胶质细胞瘤这家伙的特点是,同时有IDH的突变和1p/19q的共缺失,而且,肿瘤生长得也很缓慢;
4节细胞胶质瘤这类罕见的肿瘤夹杂着胶质瘤和神经元来源的肿瘤成分,一般长得也不快。
综上,这部分肿瘤患者虽然鲜有完全治愈的,但大多数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控制好继发的癫痫、脑水肿和相关并发症,均能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02高级别胶质瘤5间变星形细胞瘤,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室管膜瘤这些属于WHOIII级;
6胶质母细胞瘤属于WHOIV级。
03混合型胶质瘤7混合型胶质瘤即两种类型肿瘤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来源):少突星形细胞瘤(II级)和间变少突星形细胞瘤(III级)
神经胶质瘤常见编码错误
某院对例相关病案进行分析后发现,神经胶质瘤在疾病分类时普遍存在三种编码错误的情况:1.形态学编码错误;形态学编码错误情况形态学编码错误共涉及60例,其中胶质母细胞瘤编码错误55例,神经胶质肉瘤编码错误1例,间变型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瘤错误编码2例,神经节神经胶质瘤错误编码2例。2.部位编码错误;部位编码错误情况24例部位编码错误病例中,其中亚目错误编码至.9有12例,肿瘤跨越多部位编码至单部位9例,单纯单一部位编码错误有3例。3.形态学及部位编码均错误编码错误原因分析
1.编码员临床专业知识欠缺成胶质细胞瘤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分为极性、原始极性和多形性。极性成胶质细胞瘤罕见,瘤细胞相当于较原始的胚胎性成胶质细胞瘤。通常提及的成胶质细胞瘤为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又叫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神经上皮性肿瘤。少见的变异型GBM可分为巨细胞性胶质母细胞瘤、富脂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及胶质肉瘤三型。目前编码员大部分不是真正的全科医师,相关医学知识掌握不足,在疾病分类时,多停留在疾病分类培训班学到的基础知识,忽略了疾病分类的基础是疾病的本质。60例形态学编码错误的病案中,胶质母细胞瘤编码错误有55例,错误比例为91.67%。其中错误分类于成胶质细胞瘤50例,分类于神经胶质瘤4例,分类于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瘤1例。2.编码员疾病分类专业知识不扎实部分编码人员对于神经胶质瘤的编码理解上存在一定误区。(1)脑恶性肿瘤C71亚目敏感度不高,脑恶性肿瘤的部位编码C71亚目轴心是具体的局部解剖部位,24例部位编码错误病例中,亚目.9的使用有12例,错误第一位。亚目.9通常是残余数据的标志,提示资料不完整,需要进一步在病案资料中查找具体信息,实际工作中,编码员对.9编码的敏感度不高,没有进一步从病案资料中查找获取具体肿瘤的位置,导致大量.9编码的使用,垃圾数据增多。编码员对于C71.8脑交搭跨越恶性肿瘤理解不到位,部分编码员认为这里的交搭跨越指的是大脑、小脑、脑干之间的交搭,导致编码错误,例如:颞顶枕胶质母细胞瘤,编码员认为都属于大脑恶性肿瘤编码在C71.x(大脑恶性肿瘤)导致错误。(2)胶质母细胞瘤形态学编码掌握不到位,母细胞瘤的形态学查找有一定的规律性。除了个例直接查找外,其余大部分采用“成某某细胞瘤”作为主导词。60例病理编码错误的病案中,胶质母细胞瘤编码错误有55例,错误比例很高。分析原因如下,“胶质母细胞瘤”编码查找存在以下两种路径:路径一:成胶质细胞瘤M/3—多形M/3—极性M/3—原始极性M/3核对卷一:M/3成胶质细胞瘤NOS路径二:成(神经)胶质细胞瘤(多形性)M/3[胶质母细胞瘤]—伴有肉瘤成分M/3—巨细胞M/3核对卷一:M/3成(神经)胶质细胞瘤NOSM/3成胶质细胞瘤NOS,这里的NOS从路径一可以获得是指没有指明是多形性、极性还是原始极性。M/3成(神经)胶质细胞瘤NOS,这里的NOS从路径二可以获得是指没有指明瘤细胞是否存在变异即伴有肉瘤成分或属于巨细胞型。ICD-10中的符号有不同的含义,圆括号中的词为辅助性修饰词,不管它是否出现在一个诊断当中,都不影响其编码,但是当诊断的修饰词与圆括号中的内容相反时,通常就不能分类于该编码。方括号中的内容为同义词、代用词、注释短语或指示短语[8]。路径二中的[]的含义是同义词,结合临床核对编码,“胶质母细胞瘤”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应编码M/3。编码员没有掌握ICD-10的圆括号()、方括号[]的意义导致形态学编码的错误。3.电子编码库的依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于临床医师结合病理诊断最后综合诊断“胶质母细胞瘤”,编码员如果直接从电子编码库中模糊查询“胶质细胞瘤”可获得“M/3成胶质细胞瘤”和“M/3成神经胶质细胞瘤”两个不同编码,因对两个编码的区别不了解,从心理上讲,“成胶质细胞瘤M/3”是结合“母细胞瘤”的编码查找方法,获得的编码,一般认为是正确的。且编码员也没有再通过ICD-10卷三、卷一查找核对两个编码的具体含义,导致分类错误。综上所述,准确的编码不仅需要编码员理解掌握国际疾病分类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了解疾病的本质。建立检查反馈沟通机制,为医院管理、绩效考核、医疗付费打好基础。文章来源:中国病案《例神经胶质瘤编码分析》作者:王炜杰、贺芳,文章略有删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DRGs、DIP系列丛书热售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