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XiankunZhao
本文参考:ExPASyDatabase、ATCCDatabase、NSTIDatabase
导读
●FHC(FetalHumanColon)细胞株为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它的建立对结肠相关的基础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揭示结肠癌病因学研究中,为实验人员提供了一个合适的体外实验模型。
(图片来源:STRprofileofFHC,ATCC)●目前ExPASy(Cellosaurus)、ATCC均已收录FHC的标准STR数据。ExPASy与ICLAC虽未将其标注为问题细胞,但鉴达的鉴定结果显示,FHC细胞株已出现被污染的情况。
来源
FHC由K.M.Siddiqui、D.P.Chopra于年建株。细胞株来源医院提供的合法流产胎儿(孕周大约13-17周)的结肠粘膜组织。
结肠与大肠、回肠等分离后,将其纵向剥离、用L15培养基进行数次冲洗以去除其他残留物。结肠粘膜从肌层轻轻刮下,转移至含0.1%胶原酶但无FBS的培养基中;粘膜切碎后在36.5℃、CO2与空气比为5%:95%的湿化气体条件下进行30min孵育;孵育后,对组织进行轻柔摇动、转移至含0.1%胶原酶的HBSSF培养基中、在磁力搅拌器上36.5℃条件下裂解5min;组织悬浮液rpm下离心2min;上清液去除、沉淀用含0.1%胶原酶的HBSSF培养基重悬,并继续裂解15min;细胞悬浮液加入等量的含10%FBS培养基、80xg条件下离心7min;沉淀用含10%FBS培养基重悬;台盼蓝染色排除法计算细胞活力及密度。
将原代FHC细胞分别在35mm、60mm培养皿中进行接种。培养第一周,培养基24h换一次;此后48h换一次。另外,在培养过程中会出现星状成纤维细胞,需要经常用橡胶刮板将其去除。培养24h后,大部分贴壁细胞会出现独特形态特征:总体呈多边致密形态、细胞边缘光滑、细胞间紧密粘附。PAS染色阳性结果显示细胞可合成粘多糖。电镜结果也显示细胞间的紧密粘附形态,主要通过桥粒、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建立胞间致密联系。原代培养细胞中也发现了肠道杯状细胞,除了具有典型的可分泌黏蛋白原的小囊泡,也具有和FHC细胞一样的桥粒和微绒毛。
(图片来源:ImagesofFHC,ATCC)(图片来源:K.M.SiddiquiandD.P.Chopra,)原代细胞培养2-3周后,收获具有上皮细胞形态特征的细胞进行传代培养,一般接种后24h会再次贴壁。除了具有原代细胞的形态特征及PAS染色阳性结果,传代培养细胞还具有胞间指状突、致密染色质的锯齿状核、浓集趋边的异染色质。另外,溶酶体及多泡体在传代培养细胞可以观察到,但在原代细胞中则不常见到。
细胞生长动力学方面,通过对第13代细胞生长观测发现,FHC细胞株的倍增时间大约为62h。
(图片来源:K.M.SiddiquiandD.P.Chopra,)鉴达的FHC鉴定
自建株以来,FHC便常被用于各种基础实验中,主要集中于结肠癌发生机制、细胞分化调节及细胞凋亡等相关研究。年KarelSoucek等人便发现,FHC细胞有相当数量的染色体异常、TP53基因也存在突变;另外细胞株在体外的半固体培养基上具有锚定非依赖性生长能力,在SCID小鼠体内能够形成固体瘤。这些独特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特性,让FHC成为更具价值的实验模型。
(图片来源:KarelSouceketal.,)不过,随着在各实验室的培养传代、实验,以及实验室间的购买、交换,FHC细胞株逐渐被其他细胞污染。与其他被污染细胞株一样,年之前(STR分型还未逐步被应用到细胞株鉴定工作中)这种情况并未引起各方重视。目前FHC在Cellosaurus、ICLAC中未被标注、登记为问题细胞。但鉴达的FHC鉴定结果显示,FHC细胞株确实已经出现被污染的情况。
截止目前,鉴达受理FHC细胞株鉴定共计16株。与ExPASy、DSMZ等数据库重新比对确认后,实际鉴定结果显示:有10株为AGS,4株为HELAS3,2株为无匹配结果。鉴达所受理的16株FHC错误率达到了%。
(图片来源:鉴达的FHC鉴定结果统计)(图片来源:鉴达的FHC鉴定报告)因此鉴达提醒各位老师,应谨慎使用FHC细胞株。若课题实验必须用FHC,鉴达建议大家,不管何种渠道的细胞株(实验室已有细胞或新采购买入的细胞)都应及时进行STR鉴定,以确认其身份。
参考文献:
1.Primaryandlongtermepithelialcellculturesfromhumanfetalnormalcolonicmucosa.InVitro.Nov;20(11):-68.doi:10.7/BF.
2.FetalcoloncelllineFHCexhibitstumorigenicpheno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