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世界肾脏日丨干细胞治疗26例慢性肾病患者
TUhjnbcbe - 2023/2/24 8:55:00
怎么治愈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dbfzl/150513/4622774.html

年3月11日,与肾病相伴,过健康人生

经国际肾脏病学会与国际肾脏基金联盟联合提议,决定从年起将每年3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四确定为世界肾脏日.

肾脏移植是目前临床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但肾脏移植后的并发症是影响移植肾存活时间的常见原因,其中慢性肾病是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干细胞疗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低免疫原性干细胞群,具有易获取、易扩增、易保存等优点,可诱导免疫耐受、降低免疫反应、促进损伤修复。

干细胞治疗肾病原理

1.分化作用:由于归巢效应,干细胞会自动转移到肾脏病灶,分化成肾固有细胞,肾实质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等。从而修复受损肾脏,重建肾脏血液循环,改善肾脏功能。

2.旁分泌作用:释放的某种活性因子还会刺激肾细胞分泌促红素,而促红素可以促使红细胞的生成,这样就缓解了机体贫血的状况。

3.免疫调节作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可有效减轻肾小球肾炎症状,来实现对肾脏的改善作用。

临床研究

动物研究

目的:分析和评价经肾动脉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慢性阿霉素肾病模型大鼠的治疗结果。

方法:采用5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作为实验动物。

其中2只12周龄大鼠用于BMSC分离培养;

1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N组)

36只经尾静脉注入阿霉素制作慢性肾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慢性肾病对照组(C组)

经肾动脉移植BMSC组(A组)12只

经尾静脉移植BMSC组(V组)12只。

N组经尾静脉注入等量0.9%氯化钠溶液。

BMSC移植结果

在各个观察时间点,A组、V组、C组血尿素氮、血肌酐、24h尿蛋白及24h尿微量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N组(PO.01)。

0周时A组、V组24h尿蛋白和血肌酐较C组无明显改善。

且1周时V组血肌酐与C组相比并无明显改善,A组却改善明显(P0.01)。1周时A组、V组24h尿蛋白及24h微量蛋白均低于C组(P0.01),且A组较V组明显下降。

2周时V组血肌酐与C组相比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血肌酐均比C组及v组低(P0.01);A组、V组24h尿蛋白和24h微量蛋白仍均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BMSC移植后肾组织分布

移植后第2周末,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显示,N组、c组几乎无BMSC分布(图l①②);V组可见BMSC分布于。肾小管周围,肾小球内未见分布(图I③);A组肾小球及肾小管区域均有BMSC分布(图1④)。

分析:经肾动脉途径移植BMSC可提高细胞归巢效率.并提高对损伤组织的修复作用。

临床案例

目的:分析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肾病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方法:选取26例慢性肾病患者,患者均自愿接受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时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h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77%。治疗后1、4、8周时患者Scr、BUN、24h尿蛋白明显下降,Ccr明显升高,这一结果提示采用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肾病可获得肾功能的改善,可行性满意。见表1

表1

结论:采用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肾病可获得肾功能的改善,不良反应以发热、瘙痒为主,未见出血、动脉栓塞、假性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

临床试验证实了干细胞治疗慢性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MSCs的干预调节可改善肾纤维化,提高肾功能,为慢性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法。相信未来干细胞技术让更多的肾病患者受益。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肾脏日丨干细胞治疗26例慢性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