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母细胞瘤(GBM)预后差、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亟需通过学科交叉发展新理念和新技术,以增强治疗效果。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医院合作,通过分析大量胶质瘤患者临床样本发现了乳酸异常代谢的规律,以此构建了具有靶向富集、代谢调控和协同治疗功能的创新仿生剂型,在患者来源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上均显著抑制了GBM的进展,为GBM的高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工作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DOI:10./s---y)上。
乳酸代谢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乳酸代谢的抗肿瘤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
为此,结合仿生剂型工程的多年研究经验,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剂型与生物材料团队研究员魏炜和中科院院士、过程工程所研究员马光辉提出了创建仿生剂型用于GBM代谢调控和靶向协同治疗的新策略,并联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交叉合作,探索出GBM个体化治疗的新模式。
研究团队首先对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样本和小鼠胶质瘤模型进行了免疫组化分析,发现胶质瘤恶性程度越高,肿瘤组织内乳酸代谢越强。据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代谢调控结合靶向协同治疗的GBM高效治疗新思路。具体而言,将血红蛋白(H)、乳酸氧化酶(L)、草酸双酯(CPPO)(P)、光敏剂Ce6(C)通过一步法制备成HLPC颗粒后,进行GBM细胞膜镀层,构建仿生M
上述仿生剂型所装载的药物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可以按需进行不同组合。GMB细胞膜可从患者术后的肿瘤组织获得,在GMB术后抗复发个体化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研究团队利用细胞系模型进行体内外研究,构建了临床患者来源的仿生剂型hM
图1.仿生剂型用于GBM代谢调控和靶向协同治疗示意图。(a)胶质瘤样本中乳酸代谢通路代表性指标分析示意图;(b)仿生剂型M
图2.个体化仿生剂型hM
来源:过程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