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易简财经
易简财经
2月9日,医院呼吸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感染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佘丹阳在接受国海医药调研时,对新冠病*疫情防控的形势,一线疫情的诊疗情况及临床用药,进行了详细回答,干货满满。
-1-
如何预防新冠病*?
1.本次新冠的传播途径是否包含空气飞沫、接触、气溶胶、粪口?如何防控?
气溶胶传播是指病*可以负载到空气微尘中,通过颗粒悬浮在空中,然后吸入到人体。典型的气溶胶传播方式是结核病*的传播,结核既有飞沫又有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防控难度更大,传染机会增加。
如果确定有气溶胶传播,则外科口罩的效果将受影响,N95口罩效果更好,特别是近距离接触感染病人,普通的外科口罩不管用。
目前还不确定新型冠状病*是否明确存在气溶胶传播,如果确定的话,得采用结核的隔离方式,相对来说控制难度加大。肯定的是传播方式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
粪口传播也是大家的一种猜测,但缺乏更确凿证据。实际上在粪便里面找到病*,跟真正的粪口传播还是有距离的。SARS的时候也在粪便样本中找到病*,病*不一定经过消化道进去的,有可能是呼吸道,比如有痰、咳嗽,吞咽到下消化道,本身可能不具备有传染性。
2.病*在固体物上,体外存活时间多长?
这个是需要特别警惕的。已经证实新冠在光滑物体表面存活时间可以达到24小时以上,尤其在光滑玻璃、不锈钢的表面能够长时间的存活。因此避免接触传播很重要,手接触门把手、公交车上的拉手,如果上面有大量的病*,在没有好好洗手的情况下触摸口鼻、眼睛,病*可能就通过这些渠道发生感染。
3.因此我们超市采购如何做好预防呢?
戴口罩只是挡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仍需要好好处理,流感预防时如果只戴口罩不洗手就达不到预防效果。戴口罩结合洗手,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外出购物,手尽量不要接触其它东西,接触之后要经常洗手,洗手越频繁感染机会越小,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才能清除病*。研究表明手不由自主的触摸口鼻和揉眼睛每天可达两三千次,因此手上沾有的病*很容易产生接触感染。
4.近期全国整体特别是湖北重症率和死亡率提升?是病*发生了变异吗?
湖北以外病死非常少,大多数都有慢性疾病,0.31%,低于甲流死亡率。但是湖北省内外的病*是一样的。
湖北省内病死率比较高,跟湖北的医疗体系受到较大冲击有关,所有的医疗机构承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力,相当一部分病人得了肺炎不能及时住院,哪怕是普通的细菌性肺炎,得不到有效支持治疗,拖上一周会要命。病例数总量太快,没有有效治疗,进入疾病中末期,延误病情产生的后续效应。
不是因为病*突变,是一开始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跟省内外没有关系。
5.温度对冠状病*影响?
甲流、SARS随着夏天来临,被控制住,每年的季节性流感也是。这次冠状病*与之前不一样,是否遵循这个规律不敢说。广州20度、海南25度,仍然由比较广泛的病*流行。不敢完全说跟温度有关,不能说完全把希望放到气温的升高,只能等着时间看。
-2-
一线疫情的诊疗如何?
1.近期有报道称一些患者有两次核酸诊断假阴性的现象,这个是否是普遍的现象?如何准确确诊?
不算很特别的现象,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结核和甲流也存在假阴性的情况。像流感等诊断都存在假阴性的特点,核酸检测以病*的核酸作为模板,通过PCR扩增,敏感性本身很高,但具体诊断过程受到多方面影响,比如受采集技术和病人载*量的影响,受冠状病*不稳定易降解的影响,以及不同厂家试剂盒的敏感性与靶位有差别。
目前来看,核酸检测的整体敏感率在85%-90%以上,甚至达到90%以上,多次核酸检测漏掉的是极少数,现在已经诊断好几万例,爆出来的多次检测阴性,最后呈阳性的病人是极少数,不必过度紧张。
临床上医生对单纯核酸阴性就把病人排除是比较谨慎的,具体在操作上更需要结合典型的流行病学史、影像学、血常规等。
2.无症状感染者如何诊断?
部分病人可能没有症状但是核酸检测呈阳性,也有传染性,无症状感染者需要警惕。
无症状患者怎么会想到做诊断呢,比如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密切接触确诊患者等。以近期诊断的安阳病例为例:从武汉回来的学生自己没有症状,回来大概10天以后,家里5个亲戚全部都发病了,这几个核酸检测都是阳性,最后反过来查他发现也是阳性的,但那时候他仍然没有症状,成了一个传染的源头,但自己没有症状,这就是结合流行病学史的一个典型案例。
3.据说在湖北归为疑似病人标准很严,这样是否会漏掉一些患者?
不严,在湖北只要满足影像学表现、血常规符合,有发烧这三点,就会作为疑似病人诊断,CT诊断不能作为确诊的标准,很多病*性肺炎都有类似的肺部现象。
4.王辰院士近期在采访中说核酸检测只具有30-50%的阳性率?假阴性比率这么多吗?
媒体对王院士的说法理解有误,王辰院士所说的30%-50%是指疑似病人核酸检测出来可能是确诊的比例,而不是确诊病人的阳性率,跟我说的核酸检测整体90%以上的敏感性是两码事,阳性率和敏感性是两回事。
-3-
患者治愈后会否复发
1.近期媒体报道个别治愈患者有再复发的病例,这个是什么原因?
病*感染的治疗难度大,没有真正有效的抗病*药。所以病*的清除很大程度依靠人的自身免疫力,体内抗体形成后慢慢的清除病*。病人病情比较重,病*载量比较大,而病人的免疫功能恢复比较慢,清除病*是缓慢的,可能某段时间核酸检测不出来,病情出现反复,病*的复制加强,导致病情加重,其实在病*没有完全清楚,没有特效药之前是可以理解的。
2.患者恢复多长时间才确定没有传染性?
临床症状消失,核酸检测两次阴性。一般出院之后不具有传染性,但仍然建议居家隔离观察两周。
3.潜伏期有可能超过14天吗?
现在个别案例中最高的记录是15天,大多数7-10天,目前基本上都在14天以内。潜伏期长的病人可能是中间接触其它传染源,就诊之前已经发生隐性感染,没症状之前可能肺部已经感染。
钟南山及其研究团队分析了病例后,发表了首篇新冠病*论文。论文中披露疾病潜伏期中位数只有3天,最长达到了24天,不能排除“超级传播者”的存在。
4.新冠的康复患者愈后恢复如何?
近些年,生命支持技术已经进步很多,比如透析、人工肝、ECMO等,跟SARS时期相比有很大进步,所以这次整体病死率很低,既有本身新冠病*致死率不高的原因,也有救治技术提升的原因。比如ECMO技术,可以挽救危重病人的肺功能,几天处理能恢复。但是年纪大、脏器功能损害比较大。愈后跟病人基础状态、开始治疗时间、开始加重的时间都有关系。
5.新冠康复后的复发率如何?
没有数据,出来病人不太多,这几天才开始增加,很难查复发率,这需要大样本数据。康复者的抗体还需要去查,有多高的水平,是不是稳固,目前还没有这方面数据。
-4-
炎症风暴如何治疗?
1.本次新冠肺炎患者有突发细胞因子风暴的现象,轻症患者突然出现全身炎症的原因?
是存在相关现象,一般是发病最初一周左右,病情进展不快而且也不重,往往最初两三天发烧,之后体温恢复正常。实际上他的炎症没有完全吸收,大概5-7天相安无事。7-9天突然一下子加重,出现明显的急性肺损伤、呼吸困难。①细胞因子突然大量的释放,②病*突然速度加快。一方面病*复制加快了,另外随着病*复制的增加,对病*的免疫反应更为剧烈,一下子两肺就白了。
2.这种炎症风暴现象常见吗?是否有有效治疗方式?
不是所有病人都这样,危重病人比较多,不一定是单方面的原因,很可能两个因素都有。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救治难度就大幅增加。大部分病人发烧之后,病情慢慢就好了,轻症病人占多数,症状减轻开始,一路下来就好了,真正病情变化的占少数。
炎症风暴治疗比较难,主要是对症支持,1.保证营养的供给和体力;2.足够的免疫支持,丙球;3.防止并发症。免疫损伤后各个脏器可能会受到损害,需要逐个处理保持正常功能或者减轻脏器功能损害。
3.在家患者是否存在突然加速进展成为重症情况?
有个体差别,跟人的机体免疫状态、年龄、疾病、基础情况影响病*发展过程。年纪比较大、免疫功能状态差的病情加重,抵抗力比较好的症状较轻。体质好的人也有可能7-9天出现严重肺损伤,牵扯免疫反应过度问题,病情进展不完全一致。
轻症到重症通常是7-9天,7天是重要的关口。9天以后慢慢好转。平均住院时间是10天。
4.轻症干预之后,多少比例进入重症患者?
轻症居家,没有特别多干预,吃点奥司他韦和抗菌素,进展到重症比例不高。*力不强。没有那么高的比例。总共也只有10%-20%进展到重症比例,整体重症比例10%左右。
但轻症再去传染的话,*力不一定就有减弱。以安阳病例为例,传播源学生没有发烧,他传染的5人中,3个重症,这和个人免疫力有很大关系。
-5-
抗病*新药是否真的有效?
1.瑞德西韦目前具体的临床试验情况?
瑞德西韦最初设计是为埃博拉病*的,已经申请临床3期试验了,与另外两个埃博拉病*抗体相比,它的效果不佳,四个病人死了一个,所以在埃博拉病*的使用前景灰暗。中东MERS,准备申请3期临床,还没有开始MERS就结束了。所以一直没有临床试验数据做出来。
这次大家对它抱有较大期待的主要原因是它的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一是对新冠病*有效,二是抑制病*活性所需的药物浓度在所有候选药物中是最低的,是一个有希望的药物,但还是需要临床验证疗效。
2.危重病人是否能申请同情用药瑞德西韦?
美国是同情用药,但是是个别病例。同情用药要个别申请,不可能大规模同情用药。大规模同情用药的前提是确定药物安全性,这个药的安全性还没有得到验证,如果有致命副作用,病人也面临极大的风险,因此现在同情用药不太可能。
3.瑞德西韦临床试验时间是2.6-4.27,那么最快估计什么时候能上市并大规模使用?
预定试验方案是4月27日揭盲。有几种提前的可能,①病人出现致命的不良反应,药物直接导致死亡,或者药物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则临床试验结束。②治疗中,一批病人疗效特别差,一部分疗效特别好,形成鲜明对比,则按照伦理要求,为了保证病人的利益必须提前揭盲。所以需要提前揭盲的话,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坏的。
这两种都是极端情况,如果没有极端情况还是4月27日才能揭盲。如果到4月27日可能对疫情不一定能帮到很大的忙。按照现在严格的控制措施,返工之后到4月27日疫情可能就不像现在严重。即使揭盲,申请上市,药监部门快速审批也需要时间,不可能4.27后马上用。
4.所以是有可能提前结束3期临床试验情况是不良反应明显或者两组病例明显?那么也就是一周左右出效果也是有可能的?
这个要考虑入组病人的速度,有的病人服用其它抗病*药物就不能入组了,所以按现有临床试验方案,例轻中症、例重症,需要满足足够数量并不简单,患者入组不可能1-2天就完成。
至于提前揭盲,从目前来看可能性不大。奥司他韦是治疗流感的特效药,但对重症流感也是没有用的。1-2天产生神奇疗效,这种设想不太科学。大概率还是按正常节奏研究揭盲,目前体外试验看还是挺好的。
5.瑞德西韦如果有效并上市后一年用量及金额怎么估计?
不好预测,这次如果延续SARS模式,感染一次之后就消失不见,还是像甲流一样每年来一次,流行的模式不好判断。如果像甲流一样每年来一回,像奥司他韦一样则用量不少,需要长期储备。如果像SARS一样10几年都不再出现,可能用的少。奥司他韦的定价也是看国家*策,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由国家参与定价。
6.近期有一些抗艾滋病药物用在新冠的临床试验上,比如利托那韦等等,这些药的一线临床应用情况如何?
这些抗病*药物普遍在新冠的体外试验研究中有一定抗病*活性。
比如克立芝(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一线临床上用的不少了,有些效果好,有些患者效果不好,疗效还是不太确切,且不良反应比较大,很多具有严重的腹泻,可以危及生命,此外还具有较大肝*性和心脏*性。
7.国家层面,谁做候选药物的测试?谁决定使用权?
研究体系由科技部管理,有相应的课题进行,和临床治疗不是一条路。治疗方案临床中开展,正在进行,卫健委:专家组根据临床经验制定诊疗方案,参考文献。有主观意愿影响推荐的药物。卫健委的诊疗方案也只是建议,根据各地的实际临床情况具体选用,也不是绝对标准的治疗措施,具体用药需要临床医生根据临床感受和体会选择。